首页 > > 长沙 > 正文

【日本:能源电力的焦虑与纾解】 澎湃问政

6月27日,习近平主席启程赴日本大阪,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这是他连续第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充分体现出中国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说到全球治理,离不开的就是能源及地缘政治。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能源上有一条自己的路。

一手烂牌的能源焦虑

很多人谈及日本的能源天赋时,第一印象就是“一手烂牌”。

这点不假。且看日本的能源基础:约66%的陆地为新生代火山岩所覆盖,矿产资源种类蕴藏量都很小,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主要矿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资源的匮乏让日本人天生拥有危机感,能源也不例外。深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节能意识,日剧电影里“大停电”的戏码……这样的焦虑时时体现在他们的文化里。

如果说匮乏的能源禀赋让日本社会深陷焦虑感,而两次外部的冲击,加重了这样的焦虑。一次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一次是2001年的福岛核事故。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主要进口国,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三是石油,其中99%都是进口。石油危机爆发后,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近12美元,这是危机前的6倍,冲击日本经济,威胁国家能源安全。此后,日本逐步启动发展核电,以加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岸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东京北部的福岛核电站发生熔毁。此时,日本的核反应堆数量有54座,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核能发电国。

几乎一夜之间,日本所有的核电站关停,电力极度短缺。为供上电,日本转向了天然气、石油等发电。有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日本的发电装机比例为,42%天然气发电,15%柴油,31%煤电。

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无论是居民用电,还是工业用电,电价明显上涨。

现状与经历让日本能源政策的主导方向就是持续提升本国能源的自给率。

弃核与重回核电

日本提高能源自给率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展核电,这也是它历史上特别重要的能源转型。

相较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发展核电起步较晚。但上世纪70年代,恰是核电发展的低潮,各核电国都愿意向外输出技术。日本吸引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比如压水堆核电技术、沸水堆核电技术等。

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了一定民众情绪的反弹,2012年9月,由民主党组阁的政府在其“能源与环境创新战略”中提出,日本在2030年前实现零核电的方针。

因能源短缺,日本重提核电发展。2014年通过的“第四次基本能源计划”,也核电被定位为“确保基本负荷的重要能源”,核能重回此前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这一版的能源计划也提出要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火电站等各种电站的能源效率,“尽可能地降低”对核电的依赖性。

去年7月3日,日本内阁决议批准了“第五次基本能源计划”。在这份日本最新的能源计划中,核电的定位依然是“确保基本负荷的重要能源”。很多专家质疑,计划里宏大的愿景太多,而没有实质提及更换老化核电站或新建核电站的任何内容,有关核电站建设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被推迟到了未来去解决。

但毫无疑问的是,核电还会长期在日本的能源去碳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节能+新能源”的打牌策略

纵然有一手烂牌,再加上时起时伏的核电态势。但日本基本上守住了一个把一手烂牌打好的策略:开源节流。

节流在提高能效,开源在发展新能源。而这二者有1+1>2的效果,合力促进了日本的能源转型。

首先是节能。

有很多媒体介绍过,在日本,节能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对能源的紧张感几乎贯穿着一生。这一点,从日本社会流行“断舍离”以及极简生活方式就能看出。

实际的少用能固然重要,相对治标的能效策略,则对日本太重要了。1970年至1990年,日本的能效水平提高了30%,1990年至2010年提高了10%左右,2030年比2012年的目标是能效水平提高35%。能效提高就意味着产生同等经济量,能耗低了,或者说一度电,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更大了。

其次是新能源。

实际上,从石油危机之后,1974年,日本就开始推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也就是俗称的“阳光计划”,这拉开了日本在新能源领域腾飞的序幕。如果我们去日本游览就可以发现,很多户人家的房顶都有光伏板。

“阳光计划”是一种寻求可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的长效机制。据了解,该计划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的利用,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的转换和利用,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开发重点是针对上述能源的采集、输送、利用和储存。1993年,日本又开始实施新的阳光计划,着重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加速光电池、燃料电池、深层地热、超导发电和氢能等开发利用。这些都确定了日本新能源的优势地位。

目前,日本社会依然持续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分量相当于能源领域基准法律的“第五次基本能源计划”,态度很明确: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日本主要的电力能源之一。

愿景已绘,且看未来。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中国能源报、彭博新能源财经、新能源观察等。

来源:电网头条客户端

作者:韩煦

责编:吴黎  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