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电商 > 正文

【问题导向 学生揭开社会奥秘的钥匙】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没有真功底、不掌握真方法,靠冥思苦想或经验判断都是要不得的。”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上,国家级教学名师、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祝小宁教授常这样告诫研究生,提醒学生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社会,才能认识得深入、认识得透彻。

祝小宁表示,“学生只有掌握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才能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拥有求实创新、实证实践的科研素质和精神。”为了让研究生掌握这些方法,多年来他做了许多探索。

重在方法:“习得治学之方,获得治学之魂”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第二次降生’,它将造就你的学术生命,奠定你的事业高度。”在第一节课上,祝小宁除了概述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还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社会自觉和理论自觉,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祝小宁对研究生的定位是,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最终的目的是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因果关系,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生要以研究为己任,以解决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亟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以研究为己任”的第一步。祝小宁教授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就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祝小宁认为,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和证明理论,研究者既要有激情和执着的精神,更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我希望学生学会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掌握自主揭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祝小宁说,“这把钥匙,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关注社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如何展开教学?“课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教学平台等诸多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以教化学习为中心、多元素充分融合的教学有机系统。”祝小宁表示。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借助特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达到研究的目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其二,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其三,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几个特点,也增加了教学的难点。要把这样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给学生讲懂,并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非易事。为此,在课程设计上,祝小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大课与小班相结合,让学生在研究实践中应用、领会各种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上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功课,查阅文献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调研发现和老师上课的理论基础,整理出了技术路线,确定了研究方法。老师对我课堂陈述分享进行的分析点评,也让我在思维上有了转变和提升。”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李艳枝说。

李艳枝所在的班里有65名学生,完全采取小班教学方式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是不可能的。但全程大班教学,也很难使教学效果通达每一名学生。因此,在讲理论部分时,祝小宁会采取大课形式,先通俗易懂地讲清理论知识,然后适时穿插小班讨论,鼓励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用学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问题,进而分享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并切身体会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妙处,祝小宁鼓励学生按照“进入研究领域—把握学术前沿—确定研究课题—形成基本假设—验证假设情况—凝练学术成果—获得学术认同”的完整培养流程,认认真真地尝试做一次研究。

小班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

每次的“开题报告”,是小班课堂的“压轴”环节。在确定研究课题环节,祝小宁建议学生要寻找小而具体的切入点,认为“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在他的课堂上,历届学生都做过十分有趣的研究选题,比如:以蚂蚁花呗为例研究“互联网信贷产品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社会企业是否可以作为NGO发展的方向”,讨论“鸿茅药酒事件的背后思考:如何让执法人员不为利益集团而‘心动’”,以“Y村”为例研究“农村传统养老向互助养老模式转变的机制”等等。

祝小宁把学生做过的几十个选题整理出来,做成PPT,供新一届研究生在课堂上分析“切磋”。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寻找各个领域的社会现象、问题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王舟舟选的题目是“第三部门视域下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现状——以电子科大为例”。为了准备这个选题,她在祝小宁的指导下,深入地观察现象、广泛阅读梳理文献,发现高校公益社团存在“为公益而公益”的现象,而且志愿服务内容较为传统,社团运转机制缺乏创新,资金供应普遍不足。

在正式“开题”环节,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依次上讲台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题目、研究意义、题目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祝小宁和台下的同学则成为了“专家评委”。王舟舟把对“高校公益社团如何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课题题目,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为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寻求可行路径和建议。汇报结束后,台下学生对课题进行评述。

小班教学让学生更能参与到课程中来,而且由于所选题目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课题非常上心,课下愿意花大量时间研究文献。与老师和同学“切磋”,也有助于听懂并采纳建议,更有效地梳理和审视自己的不足。

诲人不倦:“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学问”

在祝小宁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话而不用担心这样做“很没有礼貌”;祝小宁经常是一支粉笔、一脸笑容,每节课后都会在黑板上留下工整漂亮的板书,成为学生拍照打卡的亮丽“风景”。

祝小宁充分考虑到学生初入学术殿堂的实际,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还准备了详细的学术操作指南,甚至细化到论文结论的写作格式、传播形式的基本规范、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写作要求等,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学生做课题、写论文。

在“形成成果的方法”部分,祝小宁详细介绍了论文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及其规范,而且详细介绍了文献查阅的类别、途径和方法,列出了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常用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检索方法等。

“规范地书写、罗列参考文献,一方面是保护文献作者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使该项研究更加系统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讲参考文献时,祝小宁还从规范引文引出,对学生进行了学术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希望学生一定要坚持学术精神和学术操守。从思维训练到学术规范的完整训练,让许多研一学生找到了通往学术殿堂的路径,有的学生幽默地说:“祝老师是我真正走上学术道路的引路人。”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表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一流人才培养事关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学校“双一流”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学校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书写教育现代化奋进之笔,努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6日第6版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