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兑换 > 正文

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 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巴蜀文化有哪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国7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省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省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打造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铸就了巴蜀文化的新辉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综合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建国70年以来,四川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稳步增长,逐渐完善。2018年,全省共有文化馆207个,比1952年增加59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比1952年增加200个;文化站4574个,比1952年增加4428个;博物馆252个,比1952年增加251个。

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2018年,全省广播电视台(站)171个,比1957年增加91个;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8%,比1952年提高77.7个百分点;全省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比1962年提高94.9个百分点。

出版事业快速发展,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全省出版图书14456种,比1952年增长271.8倍;图书总印数32520万册,比1952年增长21.0倍。出版杂志356种,比1952年增长13.2倍;杂志总印数4997万册,比1952年增长7.8倍。出版报纸130种,比1952年增长8.3倍;报纸总印数133057万份,比1952年增长18.6倍。

(二)公共文化投入快速增加,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公共文化投入持续快速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 1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407.9%,年均增长15.9%。文化事业费43.0亿元,比2006年增长732.1%,年均增长19.3%。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0.44%,比2006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人均文化事业费51.6元,比2006年增长716.1%,年均增长19.1%。全省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2]5.3亿元,比2010年增长442.3%,年均增长23.5%;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为6.3元,比2010年增长421.5%,年均增长22.9%。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79.21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136.5%,年均增长7.4%;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0.47册,比2006年增长80.8%,年均增长5.1%;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271.9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196.8%,年均增长9.5%;文物藏品数量424.2万件(套),比2006年增长460.4%,年均增长15.4%;博物馆参观总人次7189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5134倍,年均增长203.8%。艺术表演团体国内表演观众人次2340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169.4%,年均增长8.6%。

二、

文化产业实力增强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

建国7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涉及融资、税收、土地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及激励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明显。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37.5亿元,比2004年[3]增长17.0倍,年均增长24.9%(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4]现价增速高10.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从文化产业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34%提高到2017年的4.16%,增加了2.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2个百分点,呈逐年提高态势,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表明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国70年以来,四川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内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四川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66.7 %,比2011年[5]提高2.7个百分点;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比为4.8%,比2011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8.5%,比2011年下降2.9个百分点。

从文化领域看,核心文化领域占比持续提高。2017年,四川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1085.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8.1%,年均增长14.5%,增速比整个文化产业高1.6个百分点;核心文化领域占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为70.6%,比2011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核心文化领域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是高成长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体现。

(三)文化产业稳就业效果显著,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供给侧改革工作的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国际国内专业人才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从业人员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期末从业人员71.7万人[6],比2011年增长67.6%,年均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25.9万人,比2011年增长57.4%,年均增长6.7%。

(四)骨干文化企业引领作用明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骨干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引领作用继续增强。2018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骨干企业1811个[7],比2012年增加1130个,增长165.9%,年均增长17.7%;实现营业收入3219.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5%,年均增长16.7%;实现利润总额264.7亿元,比2012年增长292.9%,年均增长25.6%。这些骨干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2018年文化骨干企业数约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2.5%,但实现营业收入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68.9%,比2012年提高30.6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2018年,四川长虹电子控股、成都市天鑫洋金业、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TCL王牌电器、广元长虹电子科技、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中钞长城贵金属有限公司、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咪咕音乐有限公司等20个骨干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825.5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6.7%。

iv_:ߔCO6^=m5_^Mx^m5nm54]߭^:7iM|MtןyM<ii׽zݴmݷOv]oiM|v]y]ywm5m5}5ߎ<8Nv_4iiM|My6]w׎6۝wߞ]wm5}_tMvӎm{ݻn}tM}4M{}:m׽׽vӾwѨky故事片、最佳女主角、优秀编剧三项大奖。

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加快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步伐。2018年,全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763.5元,比2013年[11]增长82.2%,年均增长12.8%;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4.3%,比2013年3.8%的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1342.4元,比2013年增长68.1%,年均增长10.9%;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7%,比2013年4.9%的水平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266.5元,比2013年增长88.6%,年均增长13.5%,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比2013年2.3%的水平下降0.2个百分点。

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电影产业和书籍市场的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电影票房收入32.5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比2011年增长434.5%,年均增长27.1%。人均购书费0.69元,比2006年增长360.0%,年均增长13.6%。

文化“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文化“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打造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精品节目和品牌文艺团队。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四川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创新文化产业“走出去”形式,加快演艺产品“走出去”的步伐,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商演取得圆满成功。成功打造原创动漫游戏《星系宝贝》、《圣斗士online》、大型杂技剧《龙行天下》、大型民族歌舞《天地吉祥》、“中国彩灯文化节”等40多个原创文化产品和对外走出去项目,其中《星系宝贝》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52集,成为全国或世界知名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968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9%。

自贡彩灯成功点亮四川“走出去”文化品牌。自1990年自贡彩灯点亮新加坡并获得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后,自贡彩灯已连续多年获国家优秀进出口企业,文化产业品牌得到有效提升。目前,自贡彩灯、仿真恐龙制作等文化类外贸备案企业达97户,有自营货物及服务贸易出口实绩企业32户,市场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彩灯企业在美、英、法等37个国家(地区)举办灯展78场,实现对外文化贸易出口3432万美元,同比增长60%,实现展销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6%。仅2019年一季度,10户彩灯企业就在美、英、法、日等15个国家(地区)举办灯展28场,实现对外文化贸易出口1367万美元,同比增长96%。

成功打造“走出去”西博会文化品牌。西博会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府白皮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10个主要区域平台之一。目前,西博会已经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并且已发展成为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

成功创建“走出去”民族文化品牌。举办中国 四川阿坝国际熊猫节、中国 四川阿坝大九寨冰瀑旅游节、壤巴拉节、羌族瓦尔俄足节、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展示了独特的藏羌民族文化魅力。实施藏羌文化“走出去”战略,原生态歌舞剧《藏谜》、《羌魂》多次到国内部分省、市巡演,并应邀到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通过“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四川民间精粹。积极向外推介非遗文化,2010年四川 成都大庙会首次登陆台北,台湾同胞欣赏到了最具四川特色的民间工艺、杂技、川剧变脸、皮影、自贡花灯、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川茶等,全面体验了天府之国的民俗、民风、民情的魅力和人文内涵。

建国70年以来,全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文化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强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和精神动力。

备注:[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取出财政厅报表数据,2007年才有此分类指标。

[2]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支出取自文化厅报表数据。由于报表制度的变化,2006年及以后才有此类指标数据。

[3]四川省从2011年开始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推算数据。

[4]GDP数据取自《四川统计年鉴2017》。

[5]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是执行《文化及相关产业(2004)》标准,共分9个行业大类,24个行业中类,99个行业小类。

[6]2018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期末从业人员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初步统计数。

[7]1811个是2018年4季度末的规上文化产业单位数。文化骨干企业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和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的总称,具体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制造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批发企业或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业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

[8]2018年文化企业R&D经费为快报数,非正式数据。

[9]国家统计局从2014年开始对重点服务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进行调查。

[10]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不含农户。

[11]由于统计制度变化,2013年开始才有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口径指标。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