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读书 > 正文

【读书那些事儿】读书那些事儿作文

我读初中的时候,是在偏僻农村一个“戴帽子”的学校度过的,所谓“戴帽子”学校实际就是一个村办小学,由于教育的需要又临时办起了初中班,教师多数是请些回乡种地的高中生作为代课老师。

虽然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围绕课本的辅导材料根本就没有。我的父亲是标准式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有次从外地回来,在轮船上给我买了一套初三数理化试题,说是书,实际就是油印的讲义材料,翻开纸张没有书所特有的墨香味,而是一股股刺鼻的煤油的味道,正是那套材料,中考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开学去县城的路上,我瞅了一眼给我背负行李的父亲,他那份得意和满足都写在了脸上,无论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他都冲人家乐呵呵地笑。我在脑子里反复想着父亲买那油印材料时的情景:卖者会口若悬河地做着销售宣传,父亲又是如何地踌躇和掂量,最后,狠下心来,掏出口袋里那点羞涩的钱币,反正父亲为了他的儿子读书是豁出去了。他想,哪怕少吃一顿饭可以,可不能使娃不读书啊。按当时的实际状况,上不了高中只能回家劳动,那是不识字的父亲最原始的判断。

最近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书,知道了我国文学大师季羡林老人的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他通过自学,成了能诗、善书、会篆刻的奇人。在大明湖畔的正谊中学,为了使钓虾、钓蛤蟆胜过读书的季羡林能够走上爱读书的正规,他特意给季羡林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季羡林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记。”看来天底下的父亲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孩子好好读书的,包括我的文盲父亲,他那套油印材料在今天看来,也不比季老父亲的《课侄选文》差。

儿时有年寒假闹地震,搞得人心惶惶的,有线广播里要求每家搭防震房子,由于我们缺少高粱、玉米的秸秆,实在建不起防震房子,父亲脑筋好使,把母猪拉到圈外,买块塑料雨布把猪圈一盖,每晚就把我“赶进了”猪圈里,父亲和母亲仍就睡在土房子里,按他们的话讲,他们不怕死!就是那段寂寞的猪圈时光,我从邻居上海下放学生那里借来了很多的书籍,在煤油灯下,囫囵吞枣地徜徉在书海里。《红楼梦》是繁体字,很难完整地读得懂,大致知道贾家得势时风光无限,很想哪日能得到贾宝玉口里的那块宝玉该多好哇。同时也觉得林黛玉太磨叽,你既然喜欢贾宝玉,在贾府里你就该大大方方近水楼台先得月,穷追不舍,看他宝玉能舍我娶谁?稍大,才知道自己年幼无知,何等的荒唐,曹雪芹岂是我辈能撼得动的?猪在外面哼哼唧唧想进来,却也进不得;我则想出去,却也出不得,就在这样的僵持中,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那时,特别是农村,人们的思想还没解放,对于爱情就像隔着一张纸,即便大家都知道纸的那边发生了什么,也不愿意捅破再看个究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我的小伙伴传得沸沸扬扬,并言有不堪入目的情爱描写时,我读完了《第二次握手》,现在想想那时多可笑,一部再正常不过的书,被渲染地如此神秘,兴许正是这种”神秘”感,才使我有兴趣找来这本书读。

读书,自古至今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爱好,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读书可使人知耻向善,通情达理,可以从读书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快乐,正如冰心所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张新文)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