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婚嫁 > 正文

【黄河时评】便民项目,好心要办好事|好心办好事

记者近日在豫西某些乡镇走访时发现,一些公共自行车被投放到村里,成为当地政府便民惠民新举措。然而村民却透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车,农村出行往往距离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村里的公共自行车都为桩式设计,并不能随停随用,有时村民为了还车,还要专门把自行车骑到村口的站点。(据《新华每日电讯》)

投放公共自行车,本来是为了方便群众。可是到头来,却成了中看不中用的 鸡肋 工程。究其原因,这是放错了地方的便民项目。近些年,一些城市投放公共自行车,目的在于解决公交出行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况且,因为公共自行车需要定点借还、无法通借通还,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涌现,其实已经被城市淘汰。如今,将公共自行车投放到农村,同样面临无法随停随用的问题,而且农村出行距离较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就此而言,这样的便民项目其实毫无必要。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其实并不鲜见。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修建了面积颇大的便民服务中心,但里面开办的服务项目很少,来往的群众寥寥无几;一些乡镇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多方筹措开办了农民夜校,却因课程内容不接地气,最终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这些便民项目,不仅浪费了行政、经济资源,也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与叫好。

便民项目何以沦为 鸡肋 工程?具体分析,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相关部门 好心办了坏事 。平心而论,他们的初衷确实是要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但项目的决策过程流于表面、失之草率,因为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并没有真正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果项目 闪亮登场 之后,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种便民,可谓 好心办了坏事 ,并没有 便 到群众的心坎上。

此外,还有一些便民项目之所以沦为 鸡肋工程 ,本就是搞形式主义、热衷于玩 花架子 ,对群众需求基本上不管不顾的产物。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体会民生冷暖、真正为民服务、满足民生所需的责任意识,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政绩,只求得到上级认可,不看群众实际需要,工作作风不实不真,甚至投机取巧。在便民项目供给上,他们真正追求的,是看起来的 别出心裁 、视觉上的 美观漂亮 ,这种 便民 ,其实心里根本没有群众。

便民项目不能 便民 ,浪费的不仅是公共资源,还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切实杜绝这一现象,必须充分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里。各地各部门在部署便民项目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深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充分体察民情,广泛了解民意,确保抓准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进而 对症下药 、把便民项目建成惠民工程。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对沦为 鸡肋 的便民项目,一定要严肃追究相关者的责任,给其他人以警示。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