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教育 > 正文

艺术家 [为了画好几个瓶子 这位艺术家三十余年只做一件事]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13日报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了三位艺术家的个展。昨天开幕的“坐领风物——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就是其中之一,展览现场,60余件版画作品是卢治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创作的精品,创作时间跨度25年,画作中最常见的物像“瓶瓶罐罐”仿佛也在现场敲响。

卢治平工作室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透露,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选择了三位艺术家做个案研究,以向公众做学术展示。其中包括1931年出生的金立德,1939年出生的张桂铭,和1947年出生的卢治平,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入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艺术教育,在这三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卢治平照片

“卢老师的展览是这三位艺术家中最有特点的,因为他最年轻,也是非科班出身的学院派艺术家。他的作品呈现了这70年以来国家文化的发展,以及对物的诠释,这使他的作品显露出一种文化的渊源,”阮竣说,此外卢治平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强烈的上海气息。

艺术家治平爱“制瓶”

有艺术家曾笑称,卢治平应改名为“制瓶”,因为他特别爱画瓶子,与“瓶”有着深深久久的纠缠,以至于“瓶”也几乎成了他标志性的视觉符号。记者在现场看到,花瓶、椅子乃至小桥流水,都是他版画作品的主角,这些平常的物件经过画家的解构、重组、梳理乃至颠覆,被赋予了新的形态和生命。

工作室照片

《瓶非瓶》《当代容器》《润物无声》《内敛的灰色系列》卢治平的这些系列作品,无一例外是以“瓶”为主要形象素材。他在涉足版画创作三十余年中,与“瓶”的对话就占了足足20年光阴。卢治平曾说:“艺术家生也有崖,精力有限,选择也就有限。样样拿得起玩得开的天才毕竟少数,如我等平庸之辈,若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只怕一事无成。还不如选一个适合也感兴趣的命题,老老实实做上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或许不失为一个笨而可靠的办法。我选择了有点笨拙,也比较麻烦的版画。”

内敛的灰色之二,50×72,丝网

细细看来,他的瓶,多选择的是器形简洁规整而伸曲收放有度的一类,口小而腹肥,自具含蓄的张力,更具有包容的肚量。在这个有肚量的容器里,他放置了诸如云霞、山川、草木、花卉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带有程度不同的装饰化风格,仿佛它们本就是瓶的装饰纹样;而它们与瓶体形态的错位游离,却又会让人怀疑这一点。中国国家版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远帆就曾说,卢治平的“瓶”中,装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新系列从“瓶”到“石头”

此次展览的名字为《坐领风物》,这也是卢治平的最新系列。如果说此前的系列作品是卢治平对中国古典文化及外部世界的感受与表达,较为倾向“物象”的话,那么,“坐领风物”系列则可以说是卢治平对于过往自我生活与所见所想的领略与感悟,更多的是“心象”的表达。这是他图式上的一个突变,也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

坐领风物-观石篇-卧寒,丝网,68×47

画面中那些或端坐或伫立的姿态变为“石墩”。主办方介绍道,其实就是先前那些“瓶”的化身,只是它们变小了。假如说,此前的它们,是作为画面的主要视觉形象,吸引观众进入其内部的审美幻境;那么如今,它们则凝缩成作品中“画眼”式的坚实存在,谦虚地观照大千,也把大家的视线,引向了外部风物景观的、在“灰灰的,湿润的色调”里不断铺展开来的宁静、明澈和幽远。

展览现场

记者发现,展览现场还有一些创作的“废品”。原来版画正式付印前,要多次打版试色。正式开印过程中,总会产生很多错版和废片。为节省成本,在印下一件作品时,废片又会被拿来试色润版,印上毫不相关的图像。无意的叠压,有时反而会产生随意轻松甚至令人惊讶的意外效果,往往经过裁切之后,这些“废品”如有神来之笔,无心插柳尤胜正品,并且独此一件再复难求。于是卢治平便将错就错,从堆积如山的废片中挑出几件,在展场中展出。

展期至11月8日。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