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论坛 > 正文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月初,工信部下发了《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后简称《发展规划》),虽然仅仅是份“征求意见稿”,但从“常识”上讲,最终的《发展规划》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了。

列数有关发展的文件,涉及范围如此之广——产业、时间跨度之长——从2021年到2035年整整15个年头、涉入之深——从总体部署到车企再到基础建设,实属罕见。

那么,这份《发展规划》中提到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呢?

《发展规划》中不仅对“新能源车型”的具体范围给出界定——包括纯、插电式(含增程式)、,并明确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

参照这一目标,2018年新车销量占比仅为3.3%左右,而从刚刚发布的2019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看,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量为104.3万辆(总体销量为2311万辆),这一比例为4.51%。也就是说2019年增长率为36.67%,如果就以这个增长态势发展下去,到2025年则为约30%。这么看来,似乎大有希望啊!当然,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计算的结果。

当然,这只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但从细处看,最近5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7月销量为6.7万辆,同比下降3.8%;8月销量6.6万辆,同比下降21.7%;9月销量6.1万辆,同比下降34.8%;10月销量6.3万辆,同比下降46.0%;11月销量7.2万辆,同比下降45.4%。很明显,销量已经出现了的“5连跌”,而且降幅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所以这么看来,实际情况较之这个,很可能会有一定差距(其实在这份《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之前,其目标是“20%”。如此看来,顶层设计人员对我国未来发展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尤其是看到最近的“5连跌”,估计不少人都在暗自腹诽了。

面对“5连跌”,在12月11日举行的2019智库大会暨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当前中国市场遭遇的困境,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产品成本降低的幅度远低于补贴退坡的幅度。”同时,他也强调,我国的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历程要推进,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没有补贴政策的情况下,相关的“非货币化”扶持政策。并呼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仅要做科学完整的论证和必要的验证,还应该顺应市场需求,激发的活力,而不只是去确定某些指标。“我们的政策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更不能只对自己有交代而对产业没有交代。”这句话,似乎正好回答了《发展规划》中的目标数据为何会变化。

再看看另外一种算法。2018年底,在中国工程学会发布的《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八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中透露“到2025年,我国销量达700万辆,其中混动占比20%”,也就是说,未来6年,我们要保持3.11%的复合增长率。而这一数据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11月分别表现为110.9%、88.9%、6.9%,平均增长率为68.9%。这么看来,这个目标似乎可以轻松实现。但事实难料,照今年(截止11月份数据)这个10多倍的下降率,还真是难说。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差距的背后就是机遇。因为差距大,说明提升空间大,留给车企的进步空间、机会也就更多。

不仅如此,这份文件中,甚至细化到平均电耗,规定到2025年,纯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而插电式(含增程式)车平均降至2升/百公里。以目前在售的纯电与插混实际能耗数据看,如果仅从官方数据看,EU5为13.3%、VEI-1为14kWh/100km、EV为12.89kWh/100km、X为17.3kWh/100km、埃安LX为15.8kWh/100km……依此看来,想要6年后达成这一目标并没有什么难度。

近来,关于产业发展以及要不要“救市”的讨论很多,其范围远远超出行业,涉及能源布局、基础设施、互联网、资本金融甚至房地产。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大势所趋是毋庸置疑的,但新能源车尚未被大多数C端用户所接受,车企做产品开发只有不断摸着石头过河,商业模式也没有规律可循——如何从混沌的当下走向光明的未来,恐怕这条路是崎岖又黑暗;这个过程将加剧劣汰,倒逼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内外跨界融合。

编者按:《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不仅对目标提出了有求,而且更是从供应链、积分政策、基础建设、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指导意见。规则是定下了,下面就看各大厂家怎么玩了!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