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美食 > 正文

吴冠中:艺术市场的“一面镜子”|吴冠中

“我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吴冠中如是说。

吴冠中先生或许没有想到,在他驭鹤后,其作品屡屡登上拍卖榜首,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珍品。也令世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位在上世纪后半叶已名扬海内,作品被多国藏家热捧的艺术大师,生活却异常简朴,他甚至从不关心市场,他说:“艺术市场当然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

或许就是这种不凡的人格和超凡的创作,成就了不朽经典。如今,仔细玩味那些不朽巨制,更能体会这位艺术巨匠的独特魅力。

《狮子林》

艺术是不断线的风筝

2019年是吴冠中诞辰100周年,6月2日晚,“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在嘉德艺术中心举槌,当晚9点45分,吴冠中《狮子林》以8800万元起拍,经过激烈角逐,终以1.25亿元落槌,加佣金1.4375亿元成交。

吴冠中作品《狮子林》

就是这幅《狮子林》,曾被誉为吴冠中意识流造型的典范巨制。

“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的狮子林,其独特形貌给了吴冠中创作抽象画的灵感。他自己说,画面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表现的是石头,用点、线、面抽象构成。“我在石群之下边引入水与游鱼,石群高处嵌入廊与亭,一目了然,便是园林了。但将观众引入园林后,他们迷失于抽象世界,愿他们步入抽象美的欣赏领域。”吴冠中以线条勾出假山轮廓,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穿插组合,雅致大方,变幻莫测。其中假山形状各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光怪陆离之状,千奇百怪,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令人更加珍视的是,该作成为完美阐释吴冠中“风筝不断线”艺术理念的典范,直观体现了其抽象美、形式美的理论精华。有人说,自《狮子林》开始,吴冠中开悟得道,游心象外,进入艺术神游的自由王国。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在1983年《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创作笔记的题目。他说,抽象绘画就像是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他还说,艺术的创作也不可过于拘泥于具象,拘泥于具象则“抽不出具象中的某一方面的美感”,那只能扎出“一只放不上天空的风筝”。而“谁也看不懂”的艺术作品,“是断线风筝”,因为人民看不懂,所以艺术家“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毕竟“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

“风筝不断线”的观点,直接点中了艺术家应将人民当做其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这一要义。“风筝不断线”理论的提出,是他长期艺术实践的探索所得,也是点亮未来艺术创作的明灯。因为“掌握了美的形式抽象规律,对各类造型艺术,无论是写实的或浪漫手法的,无论采用工笔或写意,都会起重大作用”。

《双燕》

兼容并蓄与杂糅共生

1988年,吴冠中创作了纸本水墨画《双燕》,被认为完美传达出“具象”与“抽象”、“意境”与“意味”之间的高度默契与平衡。对这一题材,吴冠中情有独钟,因而在1994年,他又创作了《双燕》油画版本。油画《双燕》洗练宁静,具备东方独有的审美特质。

2018年12月6日,在北京保利2018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上。彩墨版《双燕》与油画《双燕》相聚一堂,拍出1.66亿元。纸本彩墨《双燕》以5405万元成交;油画《双燕》以1.127亿元成交。

吴冠中曾言:“《双燕》明确地表达了东方情思,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两件《双燕》的创作,体现出吴冠中“杂糅共生”的创作理念。因这两幅作品,共同见证了吴冠中在东西方不同艺术语言、不同取向趣味间的“各取所需”与“坚守自我”。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民家庭的吴冠中,1936年投考杭州艺专,踏上艺术之路。1946年,吴冠中获得留学法国资格,进入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留法经历,构成了他感受西方艺术之美的重要契机。上世纪中叶,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大师力推艺术革新。如何吸收西方艺术精华,发现并再现中国绘画的独特价值,成为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重要命题。

吴冠中力求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寻到彼此得以“对话”的路径。在吴冠中的绘画中,从来不是以哪种绘画为主,哪种为辅的实践,而是双向的探索、取用与创新。因而,人们将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凝练地概括为“横站”与“穿越”。穿梭于诸多画派之间,立身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的喧闹之中,不束缚于笔墨、色彩、东西画种和不同意趣的彼此间隔当中,随心所欲,畅快淋漓。

两种探索之中,“风景” 意象不可或缺,作为江苏宜兴人,“江南水乡”自然成为其最心仪的创作题材。1962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谈风景画》一文中提及:“写生只是单纯地对景描绘,尽管东南西北到处跑,我感到跑遍天下也画不出好风景来,因为物景新而画面意境未必就新”。

于是,经过数十年积累与探索,1988年,吴冠中将典型的江南民居印象纳入自己的画面之中,墨分五彩、深浅转折,注入了源自西方的“形式构成”与“造型因素”;1994年的油画《双燕》中,依旧是江南沉静怡然、幽远绵长的景象,吴冠中饱含诗意地传达出他对故土的无尽眷恋。

《荷花》

鼎盛年华的鼎盛之作

2016年10月,吴冠中巨幅水墨作品《荷塘》以1.062亿港元在香港保利拍卖成交。此幅创作于1997年的《荷塘》,是吴冠中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吴冠中作品《荷花》

这幅画作尺幅恢弘,接近4米。时值仲夏,荷塘呈现一派盛景,荷花荷叶布满池塘,荷叶绵密丰满、生机勃勃,画中以浓墨表现大片荷叶,绘画的视角,结合了俯视荷塘与仰视荷花的两种角度,拉伸了荷花荷叶的长度,使之更显颀长挺拔。在细节经营上,他以淡墨描绘荷叶的倒影,红、黄、绿辉映,表现波浪、莲蓬和水中的鱼,俨然生气盎然的荷塘景象。

1997年,吴冠中已经78岁高龄,大尺幅创作并非易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突破自我的象征。而荷花题材,却是吴冠中的偏爱。

吴冠中曾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荷花卷轴汗牛充栋,但那些程式化了的荷图并不令我激动。而荷塘中大块小块叶片之交错,曲线直线穿插之繁杂,连倒影也已被包围进叶丛中,难分水上水下,似乎我只是叶底的昆虫,迷途于花叶的迷宫。我作过不少残荷,着眼于线之曲折,倒影的荡漾,垂莲的点缀,这回彩绘浓妆,似乎想饱餐浓叶重彩的盛宴,愿读者有同样的好胃口。”

度过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吴冠中回到北京后,与家人重聚,依然不减对艺术的热情。继而进入他作品丰收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吴冠中致力耕耘风景作品,他广泛采风,从北京走向到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开启长达四十年的宏大旅程。他所绘制的花,极少取材于画室内的瓶花,而总是取材那些植根土地、生命力充沛的花卉。那些扎根泥土、昂然向上的姿态,成为艺术家性格的投影。

《周庄》

不朽典范与非凡成就

“黄山集中国山水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是吴冠中对周庄的赞美。

吴冠中作品《周庄》

《周庄》创作于1997年,被誉为吴冠中创作生涯的压卷之作,画面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交辉,点、线、面三种基本形式来构建,凸显了吴冠中独特的创作脉络与风格。

2016年,《周庄》在保利香港春拍拍出了2.36亿港元,当年,创造了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当年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拍卖纪录。

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吴冠中,对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有着特殊感情。他有很多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点滴中流露出他浓浓的乡情与对美的追求。

吴冠中曾详细记录了《周庄》的创作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坐船到周庄,像是登上了孤岛,环村皆水也,那里不通汽车。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我住下写生,那是唯一的一家旅店,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荫,鹅鸭相逐,处处入画。”

上世纪70年代,他专注油画创作,努力实现“油画民族化”理想;80年代,他开拓创新,使中国水墨线条蜿蜒跃动的节奏,呈现现代艺术追求的形式美感;90年代,拓展了崭新视野,穿梭于油画与水墨两种媒介,其在油画及彩墨两方面都达到创作顶峰。

如今,艺术巨匠远去,而艺术巨制永存。斯人留给世间的,不仅是那些带有高超技艺和深刻思索的作品,更有不懈追求、不断抛弃旧我、探索未知的果敢与毅力,以及不为市场所动,一心攀登艺术巅峰的决心和勇气。而愈有这种心胸和格局,愈能成为艺术市场翘楚。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