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_圆桌|万维网诞生30年来,从“三人展”看当代艺术与科技

今年是www万维网诞生三十年,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举办后的第三十年。2019年12月12日,作为上海昊美术馆《www和中国新媒体艺术三十年》三年计划之第一年项目,展览“美丽新世界 (Move on China 2019):张培力、汪建伟、冯梦波三人展”在昊美术馆(上海)举办。艺术家们在谈到艺术与科技和未来等话题时表示,“假如没有互联网,我觉得其实区别不大,比如说刷脸买东西,没有这项技术还是会这样生活下去。“假如没有互联网,我还是可能会创作。”

艺术家张培力则谈及了在当下“是不是存在录像(影像)的美学”的问题。

回首过去的三十年,万维网的诞生和投入使用对世界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电脑、录像、网络的普及,影像和数字艺术日益成为当今公共文化空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艺术领域内,艺术家也开始运用这些技术为媒介进行创作,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早一代的“新媒体艺术家”。

澎湃新闻了解到,昊美术馆计划在三年内以三次展览和跨学科论坛及专著出版的方式重访中国新媒体艺术在这三十年当中的重要节点。美术馆计划联合艺术家、机构、学者等各界力量,以作品现场、文字著述、议题论辩等方式,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对思想、技术、未来等问题和关系进行讨论。展览现场,张培力作品

此次展览“美丽新世界 (Move on China 2019)”为上述计划的首展,展出了张培力、汪建伟和冯梦波三位艺术家的共17件作品。张培力将话语与信息的传播和控制、私域与公共的错位、意义转移下的观看与被观看等,以极端现实的手法呈现出来。而在技术上,自1988年起就开始创作录像艺术的张培力经历了过去三十余年影像记录方式的技术革新,在个人创作中历经了从VHS录像带时代到如今4K摄影等技术愈发普遍的过程。

展览现场

汪建伟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和剧场表演,以及装置、雕塑等作品呈现了对于主体性、颠覆和再造等问题的理解;冯梦波则以电子游戏、互动装置、视频与音乐表演等技术,并融合美学,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与地缘、时代和身份的另类表达相嵌合。

展览在向观众展示三位艺术家部分的早年创作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在由万维网构成的全球语境。当天下午,“美丽新世界”开幕论坛在昊美术馆举办。

展览现场,冯梦波作品

新媒体时代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在论坛现场,此次展览的三位参展艺术家和三位策展人围绕着在当下的资讯时代,移动终端给世人带来很大的生活上的影响,对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在其中是如何反应的,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坛现场

艺术家张培力首先谈及了在当下“是不是存在录像(影像)的美学”的问题。张培力表示,录像艺术不同于电影、文学、戏剧、表演等,它一定有自己的所谓美学的原则,或是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博物馆录像可能不同于电视台或网络上看见的电视连续剧,又不同于新闻报道、及娱乐性质的东西。“美术空间的录像,通常来讲,它是作为艺术家的一个独立的作品,在早期来讲,它通常是反叙事,也可以说是反审美、反商业,甚至于是反影像本身,也就是说反娱乐。最早是60年代时候的艺术家,是把录像作为一种攻击的武器来运用,但是到后来,特别是到今天,这种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想录像的艺术家、录像的作品,跟电影有了很多融合,跟大众的审美有了很多的对话,或者说更接近了。”

展览现场

艺术家冯梦波在论坛上谈及了“新”,围绕着“什么是新”展开讨论。冯梦波认为,新跟旧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新的时候一定是针对所谓的旧来说,今天是新的,一定会变成旧的。“可以理解为新就是一种未知,未知的东西不管它是新的、还是旧的,它都是一种新。”

策展人马珏谈及了张培力点作品用到了“监控”这一观念,并提出在当下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一个系统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体在参与的社交软件、隐私等问题。对此,张培力以近日新闻报道的“身负7条人命、潜逃20年女逃犯落网”的例子为例,讲述了监控,即新闻中所提及的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脸识别的利弊。

张培力作品,《被正面拍摄的公寓楼》

此外,张培力还谈及了网络、全球化和国家、和私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今天全球化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跟政治有关。“所以政治是人创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有了政治就可能有利益,或者说有了利益就有政治,这是一个特别纠缠的事情。在这个里面,我是对这个全球化、政治性,我抱着很怀疑的一个态度。”

汪建伟作品,《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影像部分

汪建伟作品,《用赝品等待》

汪建伟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话,表示,“无论是我们身体的器官,还是我们呼吸的氧气,只有在它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当它出了问题我们才意识到它才存在。那么艺术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只是在它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

同时,汪建伟也谈及了书籍对自己的启发。“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以前认识的艺术和关于艺术的美术史的知识,只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其中之一,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知识反过来思考艺术,对我来讲实践就是这样的条件下。”

关于未来,艺术与技术等问题

在论坛现场,在三位策展人的提问下,三位艺术家分别关于未来,艺术与技术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见解。汪建伟表示,未来是被现在人用知识所堆建起来的,”因为这个时间尚未到,你的工作还没有开始,然后你开使用现在的知识和现在能够预测的行动纲领,来捕捉尚未到的,这个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所以一般的人对未来的言说和心里状态都是基于当下的情况,而且你对当下很多知识的使用实际上是来自过去。法国有一个小组说的很直接,未来就是对过去的剽窃,这句话已经说清楚了。”

论坛现场

在汪建伟看来,未来就是对当下处境的判断。一种是目前尚未拥有,他想在未来得到他尚未拥有的东西。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已经拥有,他不想将来失去这个东西。“我认为前一种是一种对未来的欲望,后一种实际上是一种腐败。”他认为,整个现代的知识是任何把人和知识、和欲望一点一点从身体里给你剥夺走。在第一阶段,即工业时期,机器剥夺了人的劳动的能力;第二,信息时代的人丧失了欲望。现在对任何一个未知,你只要用任何一个搜索工具都可以下载一堆答案,但是这种知识来的快,跟你的身体毫无关系,也是身体性经验丧失。而在艺术领域中,他表示,“如果艺术家仅仅是为观念在做事,那他的身体,感知性知识被分离了。今天感知性知识被大大的低估,就是它被分开,我觉得现在是重新让它粘在一起的时候。”

张培力在谈及艺术与技术、理论等问题时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凭直觉做事。“对理论这个问题,我有时候真的是有点怵,特别是一个做艺术的,我自己是更愿意对材料、对一些视觉的这种,对材料或者说技术进行想象。”

“技术和媒介不断在进步,这个是人的一种欲望,这个欲望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在十年前无法想象今天的技术,然后在今天也无法想象十年以后的技术。但是对我来说,我是会对技术进行一个艺术方面的想象,对材料进行想象,但是我也知道,因为这个东西是我们今天在控制我们整个的生活,所以我更多的是希望对这个技术和通过运用技术,而对技术本身表达我的一个态度。”

张培力,《480分钟》

汪建伟则认为,其实每一个时期艺术家与技术之间都有共同的关系。“我每次都要把我不知道的东西弄懂到底。实际上我觉得每一个时期我会碰见完全不同的技术。以前我们如果把技术和人、和艺术家的劳动对立起来看,其实这个实际上我们一直就在这个错误的逻辑里。实际上人跟技术从来没有说互为主体。”

冯梦波在谈及新媒体三十年时表示,“假如没有互联网会怎么样,我觉得其实区别不大,对我来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说刷脸买东西,其实没什么,没有这项技术还是会这样生活下去。”

“大家回顾这三十年的同时,这个东西有没有带来这么大的作用,从我的角度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假如没有互联网,我还是可能会创作,还是这样一个情况。”

展览将展至2020年03月15日。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