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社会 > 正文

...“全脑机器”,全脑计算平台今首次对外展示,未来将纳入人类情感 机器算法

日期:2019年08月29日 14:35:32 作者:姜澎

undefined

▲ 张江脑影像中心(复旦大学供图)

今天开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建设中的全脑计算平台首次对外展示,未来,这个探索模拟人脑算法的平台将把人类情感也纳入其中,最终生成一个“全脑机器”。

作为该平台的主要研发团队,复旦大学类脑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将在大会上发布“引才启事”,该校在原工资基础上增加百万元年薪新设一个冠名讲席教授岗位。而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全国科学家发起设立的上海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也将正式揭牌,目标直指算法的颠覆性突破。

去年12月,由复旦大学牵头的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重大专项启动实施,并与“全脑神经联结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等相关专项共同被列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基础工程。

目前,专项已联合国内外3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医院,集聚了包括计算科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领域近300多位科学家和研发人员,短短八九个月,创新成果颇丰。

一批阶段性成果正在工业及医疗健康领域落地

人工智能(AI)发展至今,诞生了众多在大众眼中充满未来感的成果,但是“再硬核的技术,最终都要造福人类。”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说,从语音识别、视觉处理到类脑神经网络的搭建,类脑智能重大专项产出的不少成果正在落地应用,有些已经创造了不菲的价值。

比如,该团队的卢文联教授将“初级围棋”(AlphaGo)的深度学习原理及其在围棋中寻找最优选的算法用于物流领域。经测试,以此算法开发物流调度系统能将上汽集团零部件物流总里程降低6%,车辆数降低11.9%。这一成果还可推广应用到海运、空运及各种零售业的物流系统。

此外,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步态识别等AI系统在越来越多领域得到应用。冯建峰告诉记者,目前,通过步态识别抑郁症患者的AI系统准确率已达76%,再结合语音识别的AI算法,准确率可提高到87%;全国已有40多家医院将类似的AI识别系统用于脑卒中的辅助诊断。

 从应用回归理解人脑机制,进而推动应用升级

“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重大专项的诸多成果都是以应用为出口,再通过应用推动基础研究的突破,特别是类脑智能算法和类脑芯片的发展。

冯建峰说,按照“应用出口—技术体系—核心突破—基础平台”的逆向思路,专项设立了脑智能理论与算法、类脑智能芯片研发、脑疾病与脑功能障碍的精准诊疗、类脑智能与工程实现等主要研究方向。

不久前,刚刚建成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先进的脑影像实验技术平台。在这里,任何人的梦境都可以被还原,甚至小动物的大脑运行时,神经元如何工作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借助先进磁共振系统以及一系列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科学家可解析精细脑结构与功能。

据介绍,依托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多家临床合作医院,科学家将利用上海脑科学数据基础和国际共享数据资源,建设干、湿结合的张江国际脑库,并借鉴脑运行机理发展现代数学理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脑智能算法;同时,依托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优势,研发具有自学能力的类脑神经网络智能芯片。

这也被归纳为上海脑与类脑智能领域的“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设施(张江国际干湿脑库)、两个核心能力(类脑算法和类脑芯片)、三个关键支撑(在脑疾病、机器人、智能决策技术体系三个领域取得重大原始突破),以加快类脑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促进智能城市发展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姜澎

编辑:沈湫莎 陈曦(实习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