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数码 > 正文

基因_走进乡村:阅读中国文化的基因图谱

被农耕文明塑造出的华夏文明,其民族性格、文化体系、认知模式、生活方式都形成了不同于游牧文明或海洋文明的特色,而这一套基因图谱至今还被保留在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村落山林间,即使在全民奔向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组基因序列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没有彻底消失。了解这套图谱,唤起全社会对这套图谱深入的了解和重视,以更好地挖掘深藏于吾土与吾民的内在精神,从而找到发展优势,摒弃阻碍,是北京曲美公益基金会在三年前开启古村保护项目的出发点之一。

中国古村落

古村保护不是单纯物理意义上的修复建筑或生活设施,也不是对于逝去的传统充满哀伤的缅怀,更不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对抗或指责,从基金会立项的思考上讲,是为了探寻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一种不以牺牲数千年文化积淀为代价,反而能从中获取精神营养和人文滋润的发展之路。

2017年贵州黔西南坝盘村民宿改造:古村只能成为公益输血对象吗?

我们怎么定义,就会怎么行动。

如果我们将扶贫定义为强者向弱者的怜恤,那么输出就是单向的,但现代公益理念则主张要发展一条循环再生的公益之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古村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有些甚至成为贫困地区,那么,当我们说保护古村时,我们要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古村的发展?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不伤及古村既有的文脉,同时提升古村对现代化生活的适应能力?

贵州黔西南坝盘村是民进中央扶贫点之一,当曲美公益基金会和民进中央探讨如何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脱贫之路时,我们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公益循环系统:用设计及家具支持在地民居的改造,建成民宿,再用民宿挣得的收入反哺当地的贫困户,而运营民宿则引用现代企业管理,雇佣当地村民为民宿工作人员以解决就业问题。这一模式得到了民进中央、基金会和商业公司各方面的认可。

2017年曲美公益基金会古村论坛合影

在实操过程中,原本同意出租房屋用于改造的村民几次发生变动,致使工期一再拖延,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充分理解并认同这个项目对他们的价值,而不是强行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标准和程序推进,是我们在项目执行中秉持的原则。

最后这个项目获得了2018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

改造后民宿外景

改造后民宿内景

现在资本下乡热,但下乡之后有没有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情感、价值选择、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是建设公平社会的前提,否则,扶贫、慈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包含着某种暴力,而伤害到在地的文化肌理,这并不会有利于某种开发模式或扶贫模式的持续发展。

放下一种城市文明赋予的优越感,去倾听和了解乡民们的真实愿望,是我们走进乡村所怀有的态度。

 

2018年安徽绩溪尚村家文化传承论坛: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守望家庭的价值是什么?

 

2018年安徽绩溪尚村家文化传承论坛: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守望家庭的价值是什么?

徽州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不仅因为刘伯温造徽州八镇,使其成为“风水宝地”,也因为这里出了太多才俊,也造就了太多的传奇,一门五进士、六尺巷、徽商等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至于朱元璋、李鸿章等政治人物,朱熹、胡适等文化巨子也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焦点之一。

这里是中国家文化传承的典型社区。

2018曲美公益基金会尚村行合影

绩溪尚村是十个姓氏的聚居地,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各个宗族的祠堂、水系和老宅等支撑乡土文化的一整套生活设施。同时,今日的尚村人并没有对外封闭,他们的青壮年也走出故乡,在外打工,这里也和很多中国乡村一样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但逢年过节或家乡有什么重大事情,在外打工的人们仍然会回到乡里,一起祭祖,共同参与村里的大型民俗活动,小心维护已经运转了千年的水系不令其受到污染……

在举办论坛及入村寻访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尚村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尚村板凳龙

尚村一角

中国现在年轻的一代中很多人推崇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现里所包含的独立之精神固然有它重要的意义,但家庭价值本位对一个生命存续的关怀滋养和守护同样具有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会导致社会的健康发展受阻。

通过这种探讨与面向公众的分享,我们希望使正在探索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国人不会只服膺于西方现代文明下的个人主义,因为失去对家庭的责任和关怀会使人陷入情感的疏离和心理上的孤独,那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

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文化的解读,也帮助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需要完成对自身的突破和转型,以契合当下生活的必要性。

尚村有一个公共区域,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素朴工作室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宋晔浩等人的设计,建了一个竹蓬,那里成了村民于戏台之外第二个公共集会的地方,我们的古村探访部分活动就安排在这里。这个竹蓬的出现使村里的一些对外活动有了一个更“时尚”的场所,这使村民即使是围观这些活动,也有了对外连接的接口。这种具体的方式是拓展城乡互动空间的一种尝试,也是不同文化表达对对方的一种接纳和欣赏。

尚村竹篷

尚村竹篷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想很快死掉,开放是必须具有的姿态。片面恪守传统的家文化会抑制个体的生命力,这是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消解的阻碍;而忽视对家庭价值的确认和护惜则会使我们丧失来自族群的人力支持和情感支持,这无疑是置个体生命于孤绝状态的一种选择。

2019年湘西行:乡愁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出身

之所以选择湘西,是因为它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而楚文化中对祭祀、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亦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面向。以屈原的《离骚》《九歌》为代表的时空格局是中国人浪漫情怀的经典,而曾国藩更是潇湘之地造就的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三不朽的人物之一。沈从文笔下的乡愁、黄永玉翰墨中的情趣、抗战中的湖南子弟兵让我们见证了湖南人的侠骨与柔情。

湘西美景

湘西之行我们走访了凤凰古城、芙蓉镇、老司岩村、夯沙排拔苗寨、吉首、浦市等地。

拂去时尚的喧嚣,走近古镇古村更为质朴的生活,我们既看到了如桃花源般的乡村美景,也看到了乡土中国遭受的严峻的挑战。

在芙蓉镇,我们采访了擂茶非遗传人张春艳,她向我们展示了制作擂茶的过程,做一瓯擂茶要搅动几千次,可是为了让家人喝上这美味与富有营养的茶,制作者是不辞辛苦的,这个就是最朴素的对家人的爱;

张春艳(右)制作擂茶

在芙蓉镇,我们跟着土家山歌传人黄太坤老先生一起唱歌,那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词句,高亢率直的曲调蕴含这热烈和饱满的激情。黄老先生说,他其实只读过两年书,但他能记住几百首歌的歌词,他还能自己编词。他美丽的妻子当年就是看中了他的才华和真诚才愿意嫁给他的。如今他的老伴和儿孙都已经搬进城里住了,但他还留在镇上,因为“我要留下来教人唱歌,推广我们土家文化。”这也是爱,对故乡不离不弃的爱。

土家山歌传人黄太坤

夯沙是苗语,翻译过来意即飘着歌声的山谷。在夯沙排拔苗寨,我们走访了当地一户四代同堂的人家,这个家的老祖母已经91岁了。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不同,这个家庭四代人还共处一个屋檐下,即使物质条件谈不上多富裕,但一家人能在一起的温情无比动人。

当一个人想念故乡其实就是在想念这些真切温暖的生活。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这种情感的珍视。

前排就座夯沙村排拔组苗寨石程发老师全家

乡间午餐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中出现的时代性困境。

如今的乡村,农耕劳作已不再是青壮年人愿意恪守的生活,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大多为老人和幼童。在寨子口,我们遇见了一位带着三胞胎孙子的老人。虽然素不相识,但对我们这些外乡人,他还是忍不住说道: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没的时间照顾娃儿。中国有6800万留守儿童,乡村里生活的这些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呵护的年纪,只能忍受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甚至少年。这是整个社会的伤痛,可是如何疗愈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药方。而这个现象在中国的乡村是如此的普遍,无法视若无睹,那么我们需要为这个伤痛的发作做什么准备?

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居住

在浦市,我们赶了一次集,集市不仅是中国乡土社会的贸易场所,也是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换生活物资,也交流情感。今天一说到现代,某些人总是推崇西方的极简,工业风,但是作为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东方之美呢?那种一脚踏下去尘土飞扬的热腾腾的生活充满了活泼泼的生命力!

浦市集市

集市上有当地人时令小吃红糖芝麻糍粑和碱水粽,还有乡民自己种的原生态枇杷,筋斗的豆干,农夫和顾客为一只鸡一只鸭讨价还价,街头淡定的镶牙者,背篓里的婴儿,卖野菜的婆婆……他们的艰辛写在脸上,他们的忍耐藏在背上,他们的满足在老哥们聚会的茶馆里,在邻摊的聊天里……

集市乡民

卖野菜的老人

藏在乡土中国里的食物、烟火、技艺、器物凝结了世代吾土吾民的美丽与哀愁。忍耐、劳作、等待、维系、期盼沉淀在传说中的故事里,热腾腾的茶汤里,煮饭的灶火里……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子养成了种种情感、憧憬和愁绪,让人清晰地体会到生命此在的丰富。对于在钢筋水泥的坚硬中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偶尔的探访古村镇并不能真的化解被城市挤压的焦虑,但可以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保持冷静,知道它还有其他可能性。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是如果你认为一切的发生都是有理由的,就不会有太多的愤怒和不甘,也会让自己去接受和承担。能够受得住打击,禁得起诱惑,不畏惧恐吓,不在乎失败,才能与生活握手言和。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道路》中有句话:If I don"t stay with you,who will。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那会是谁?

曲美公益基金会的古村保护项目已经进行了3年,我们希望提炼出类似公平、尊重、接纳、理解等更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价值,也希望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对现实生活的展示,去发现某些仍然具有现实及未来意义但可能被忽视甚至放弃的生活方式,例如,守望相助,抚养的代际承续,对自然资源的爱护等等。

这些价值都曾活跃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奔向现代化,但不是非要把自己变成文化上的赤贫才能轻装上阵。那些异乡游子的乡愁里其实包含着一个人的文化出身,那不是可以被轻易否决或抹杀的。只是故乡对于今日离开的人还是最终回去的地方吗?再过二十年,谁还愿意守候在乡村?

呼唤建设一种更健全而非偏颇,更长远而非短视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是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发挥的作用。

(注:图片由曲美家居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