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化 > 正文

【上海市高校思政理论课系列专题论坛暨上海大学第九届思政论坛举行】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上海市高校思政理论课系列专题论坛暨上海大学第九届思政论坛举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9年12月7日,“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专题论坛暨上海大学第九届思政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思想理论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网》理论部等协办。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主持。全国各高校专家学者、学科新人等90余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校思政课改革、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上海市高校思政理论课系列专题论坛暨上海大学第九届思政论坛举行

一、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会代表就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出了具体阐释。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认为,党的领导根本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中具有顶层地位。第一,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置于十三个方面制度建设部署安排的首位,突出了它的统领性。第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是为了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坚持党的领导对国家治理具有决定性意义。第四,十九大修改宪法时在“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加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表述。这两句话从逻辑上来说,就是把党的领导与根本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梅丽红教授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面领导上的具体实践。她认为,“全面”大致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二,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从严要求中央领导层。第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复旦大学郑长忠教授认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有机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命题的内在逻辑和机理可以追溯到文明的建构过程。坚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逻辑,实际上是中国文明转型的内在逻辑。中国文明的转型经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建构现代化建设基础阶段、各要素生成阶段以及新时代的整体形态及顶层设计的整体跃升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制度体系化的定型和完善,尤其是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光峰认为,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她强调,要强化整体意识、主体意识、载体意识、党员意识、阵地意识等若干意识,并提出要从健全党委全面领导工作机制、培育动力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健全惩罚、评估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完善理想信念的教育机制。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赵庆寺指出,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反腐败治理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环境。第二,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第四,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策略。当前中国参与全球腐败治理面临的困境在于,西方对我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我国与国际反腐败条约体系的差异、国内前置性反腐败法律的缺失以及规则竞争后发劣势的锁定效应等。对此,赵庆寺提出了优化参与路径、设置国际反腐政策议程等对策。

上海商学院教授陈志强从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艰难探索的历程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第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三,坚持进行自我斗争。第四,增强“四个意识”和“四种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系统性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与会代表就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诸多见解。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郑洁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注意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有高度,要将思政课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对待。第二,教学内容有深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第三,教学过程有温度,思政教师应对教学事业怀有热情和激情。第四,提高教学的有效度,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第五,高校思政课应具备四种“气”,即上课有底气、教学话语接地气、教学形式有生气、考核方式有名气。

上海大学副教授申小翠提出,要创建问题解析式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的融合在问题解析式教学中的重要性。她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会利用智慧课程的平台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铤认为,应加强教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大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他强调,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是无原则地迎合学生,要注意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课堂过氛围娱乐化、教师过度个性化、教学管理宽松化四个误区。

三、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强调党对思政课领导的重要性。对此,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对思政课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确保思政课履行好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是思政课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探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可谓正当其时,同时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表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创建“双一流”大学的显著制度优势,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方向。因此,要积极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思想引领。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冯婷认为,改革创新思政课与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是紧密联系的,对青年大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她提出应通过“价值引领大模块”加“各个击破小模块”的模式推进,即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等价值引领与具体实践活动反馈强化相结合的形式,最终达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要在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供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苗、高立伟)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