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长沙 > 正文

成都商业街 开明王朝的归葬地 商业街船棺

原标题:成都商业街 开明王朝的归葬地

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残件复原的B型漆床。图据四川日报

2000年发现的商业街船棺遗址。

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残件复原的A型漆床。

图据四川日报

漆禁。

船棺里发现的漆器为巴蜀上等品。

□林赶秋

这是战国早期的一处大型多棺合葬土坑竖穴墓,墓向为东北——西南向,墓坑长约30米,宽约20米,面积达600平方米,局部在汉代曾被破坏。墓坑现存船棺、独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最大的一具长达18.8米,直径1.7米,堪称中国的“船棺王”;13具小型葬具中有一些为殉人或专置随葬品的小型木棺。所有棺材皆用贵重的楠木整体刳凿而成,其下方垫有纵横交错的众多枕木。

更为重要的是,墓葬南边发现有带榫头的条形方木,方木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7.5米,东西两侧有各长约15米、宽约7.5米的边厢。说明当时在该墓葬之上还应有地面建筑,这跟古文献记载的宗庙及陵寝制度中“前朝后寝”的建筑形式相吻合,这在国内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这就是成都市商业街的“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200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从已知的墓葬情况可确定,这应是一处极其罕见的古蜀国开明王朝晚期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

开明王朝,究竟是怎样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 古蜀帝王与巴蜀图语

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中是上古时代蜀国首位称王的人。据说他是位养蚕专家,“蚕丛”即由此而来。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分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这时,又出来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重新统一了古蜀国,此人就是鱼凫。

在了春秋初期,王位从鱼凫家族传到了望帝杜宇手中。杜宇也是一位活在传说中的古蜀王,而且比以前的古蜀王更具传奇色彩。传说,杜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成了蜀国的国王,被尊称为“望帝”。望帝当国王的时候,很关心的生活,教导老百姓怎样种植庄稼,叮嘱人民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他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

那时蜀国经常闹水灾。望帝也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从河里逆流漂来一具男尸。人们见了感到十分惊奇。因为河流上的东西总是顺流而下,怎么这个尸体却是逆流而上?好事者便把这个尸体打捞上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尸体刚一打捞上来,便复活了,开口讲话,称自己是楚国人,名叫鳖灵,因失足落水,从家乡一直漂到这里。望帝知道这个消息后,便把他叫来。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望帝觉得鳖灵是个难得的人才,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不久,一场大洪水暴发了。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蜀国人口锐减了一大半。鳖灵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务,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这样水流就从蜀国流到长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蜀国人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然而,鳖灵统治下的古蜀国在鳖灵的子孙手中很快就灭亡了,古蜀国从此消失。望帝杜宇悲伤而死,死后化为杜鹃,整日在林中哀啼。于是,后人的诗中便有了“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凄美诗句。

从蚕丛、鱼凫,直到望帝、鳖灵,史书与神话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神秘古蜀国。人们相信古蜀国是存在的,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古蜀国存在过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能被找到吗?

1983年,成都市区三洞桥出土了一把“巴蜀图语铜勺”,勺面饰有龟、鸟、鱼及另外两种图像。这五个图像中,龟的位置居中且图像最大,最小的图像极似蝌蚪。鸟和鱼分别位于龟的左右两侧上方,另两种图像则在龟的左右两侧、鸟和鱼的下方。这五种图像的大小、比例跟它们所代表的实物并不相符合,说明它们所对应、体现的并非某种动物实体,而是抽象的指称、地位、影响力等,所以称之为“图语”,一种图形文字。该铜勺年代为战国,正当古蜀开明王朝时期。由此推测,这个龟指的可能就是鳖灵,鸟和鱼大概兼指杜宇、鱼凫,这些图像应是古蜀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二 五丁力士拉垮大山

历代大小君王总是希望从自己算起,将王位二世、三世这样一直平稳地传到千万世,结果很多很快就衰亡了。开明王朝虽然僻居西蜀,却整整传了十二世。十二世的传承,只有寥寥几世史有明文:“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张獠、僰。”开明二世叫卢帝,曾攻打秦国到了雍地(今陕西凤翔一带)。开明三世叫保子帝,曾攻打青衣,威震僚、僰。

青衣即“青衣羌国”或“青衣国”,其境“与叙州邻”,当在今宜宾南溪一带。僚又写作“獠”,意为猎,青衣国民打猎为生,被称为僚人。僰,既指僰道,又指僰道地界(今属宜宾)之民——僰人。《华阳国志》说“僰道有故蜀王兵兰”(兵兰,一说为兵器架,一说为驻兵之营寨),就是保子帝征僰的证据。

“自开明五世开明尚始立宗庙于蜀”,“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开明五世叫开明尚,去帝号,复称王。此时,蜀国才开始建立宗庙,称酒为“醴”,称音乐为“荆”,全民崇尚红色。

开明王朝“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筍是也,号曰筍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

杜甫在成都西门外看到的石筍,据说就是力大无穷的五丁力士立在蜀王墓前的大石。这些大石的作用是作为墓志或无字碑,上面没有任何谥文,只涂上青、赤、黑、黄、白五色以示区别,墓中埋葬的蜀王便照着这些颜色依次称庙号为“青帝”、“赤帝”、“黑帝”、“黄帝”、“白帝”。

五丁力士有举起万钧之臂力,不但能移动大石,还能拉垮大山。

公元前346年,蜀王派使者出使秦国。因为秦王屡次送美女给蜀王,蜀王很感动,所以遣使访问秦国。秦王知道蜀王好色,便许诺再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立马就派五丁前去迎接。走到梓潼(今绵阳市梓潼县)时,看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中,一名大力士好奇心骤起,快步上前抓住蛇尾往外拽,但是怎么也拉不动,于是五丁齐上,大喊着拽蛇,不料山体崩塌,五丁和秦国的五个美女及其随从一起都被压死了。大山一分为五,山顶上有平石。蜀王知道后很痛心,便登山凭吊那五个美女,并把山命名为“五妇冢山”(又称“五妇山”),并在平石上修建了“望妇堠”、“思妻台”(又称“候五女台”),真是只爱美人不惜英雄。后来的人们才把这几座山称为“五丁冢”,以表示对这五个大力士的纪念。

“五丁毙焉,遗剑于路,臾化一泉。每庚申、甲子日,其剑一现,故又称灵泉。”五丁死后,佩剑遗落在路旁,瞬间就化作了一眼泉水。每逢庚申、甲子之日,剑会重现于世,“时发宝光”。因此灵异之事,人们称这泉为“灵泉”或“隐剑泉”。

三 多情蜀王与武担山

“开明子孙八代都郫”,从鳖灵至开明八世,整整八代,皆把蜀国都城定在了望帝杜宇的旧都郫邑。直到第九世,才有了改变。

《华阳国志》记载:“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这个开明王,指的是开明九世开明尚。一天,他突然梦见城廓自己在移动,醒后就顺应这个兆头把国都迁到了成都。

商业街船棺墓葬的时代恰好就处在开明王朝定都成都之后至秦国灭掉蜀国之间,属于古蜀文明迈过顶峰、即将走向衰落的时候。也就是说,船棺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开明的嫡系子孙之一,即开明九世至开明十二世之间的一位。但各船棺中所出骨骼经鉴定都是20岁左右及更年幼的青少年,兴许并非蜀王,而可能是蜀国王族内一些并未继位或成婚的青少年男女。

说到开明尚,不得不提武担山。《唐成都记序》云:“蜀王开明尚纳美女为妃,盖武都山之精也。及死,葬于城西北,遣五丁担其本山之土以为塚。今有二石尚在,古老言五丁担土担。”

这几句浓缩自《华阳国志·蜀志》:“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好一个多情的蜀王!好一段传奇的石头记!

绵竹武都山有一男子化身成女人,十分美艳,大概是个山精。被蜀王看中,纳为妃子。但她不服平原上的水土,想离开成都,返回家乡。蜀王极力挽留,写歌作曲来讨她欢心。没过多久,王妃死了,蜀王伤心极了,命令五丁从武都往成都担土,为王妃修建坟冢。该坟占地数亩,高七丈,上面竖有一面石镜:厚五寸,直径五尺,莹澈光洁,可鉴人影。坟前也立一方石,作为标志。日积月累,坟上的土石、植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俨然成了一座山,人称“武担山”。

故事的另一版本则讲,武都有人知道蜀王好色,便主动献上了自己的美妻,并不是什么山精人妖。古蜀城邑多名“某都”,如成都、新都、广都,武都大概也是邑名,在今绵竹境内,并非甘肃之武都。

武担一度乃成都名山,因其上曾有一巨形石镜,故又名石镜山;六朝、唐、宋之际,山上皆建有寺庙,名“武担寺”,亦名“石镜寺”、“咒土寺”。此山现位于江汉路成都军区大院内,不对公众开放,但可从两侧道路眺望。正如《蜀志》所示,它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小土丘,且土质与成都平原有所不同。今山体略呈马蹄形,西高东低,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占地面积680平方米。上面的石镜,早已不知所终,只有杜甫的诗句还有遗响:“蜀王将此镜,送死至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四 秦并巴蜀开明氏亡

秦国灭掉开明王朝,是“秦并巴蜀”这一转折四川历史、成都历史的重大史实之核心事件,《蜀志》却记得要言不烦:“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

葭萌,古关名,位于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开明十二世在此彻底败给了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领的秦军。眉山市彭山区,古称武阳,开明十二世被秦军杀死于此。逢乡,白鹿山,都在今彭州市境内,开明十二世的宰相、太傅及太子均毙命于白鹿山。

开明王朝虽然亡国了,但并没灭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蜀亡之后,蜀王子孙率其部族流散于川西各地,自青衣水、若水(今为雅砻江)沿横断山脉南下,其人则随所在之地而异名。”万人如海一身藏,秦军想追杀也鞭长莫及了。

相比开明十二世的仓皇溃逃、血腥薨逝,静静躺在商业街船棺里的那些蜀国贵胄就显得格外幸运而安详了。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