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长沙 > 正文

圆桌|在“光的空间”,听艺术和哲学、摄影相遇|

原标题:圆桌|在“光的空间”,听艺术和哲学、摄影相遇

2019年10月19日,“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在上海“光的空间”新华书店迎来第二季。

在当天的两场论坛中,嘉宾分别以“重思价值——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空间”、“重新认识照片——全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为主题,探讨我们的未来。澎湃新闻特此整理刊发此次论坛内容。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由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沈奇岚担任策划和学术主持,邀请了包括许杰、徐震、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向京、葛剑雄、邱志杰、缪晓春、刘擎、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赵仁辉(Robert Zhao)、李大衡(LEE Daehyung)、邱黯雄等围绕着“我们的未来”进行多维度探讨。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第一场,《考古的艺术和艺术的考古》

澎湃新闻了解到,“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上海喜悦成长文化创意中心共同承办,并分别于2019年7月、8月、9月举办了三场论坛,逐步成为艺术与思想的国际发声平台。

论坛总策划沈奇岚表示:“艺术和哲学有着相通性。应该有这样一个平台让这两者相遇,分享对这个时代真切的认知。这个认知需要艺术家敏感的表达和哲学家扎实的思考。这样才能在不断面临大变局的当下,对未来寻找一些可能的答案。”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表示,“近几年,我们集团在公益文化上的策略集中在艺术、文化等相关联的课题上。我们希望把这个关联放到社会化的生态系统中去看,而非简单地作为专业来看待。受众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诠释。”

在10月19日的两场论坛中,嘉宾分别以“重思价值——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空间”、“重新认识照片——全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为主题,探讨我们的未来。澎湃新闻特此整理刊发此次论坛部分内容。

重思价值——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空间

论坛现场以展示艺术家缪晓春的作品《虚拟的最后审判》、《坐天观井》、《重头再来》等为线索,以此引发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其中,《虚拟的最后审判》创作于2005年到2006年间,参考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将其中所有的人物转化为虚拟的三维模型,形成了一种所有人无脸的匿名状态,抹平了审判本有的对于高低、贵贱、生死、上天堂或下地狱的标准。影像作品《坐天观井》的灵感来源于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作品《欲望花园》,重新解构了博斯所描绘的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展现了艺术家自己对于从生到死、从天堂到地狱的理解……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现代性。人类是在进步的,人类通过科学革命、通过繁荣,我们获得了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丰满,一种丰盈的、丰沛的人生。但是在这里面看到,我们变成不是自主的,我们受到各种各样机械的、技术的控制,变得灵魂越来越弱化,这个是对启蒙主义理想的很大挑战。受海德格尔影响的马尔库塞他们都是认为所谓技术理性造成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是需要通过艺术来重新唤醒和解放的。

沈奇岚(策划 学术主持):

今天我们所谈论“重思价值——全球化时代的个体”这个话题,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是回到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绘画叙事当中,那您如今在算法绘画当中,抹平了原作中其他人的各种各样的特征、个性,这个时候是以什么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吗?

缪晓春(艺术家):

我认为文艺复兴的时候,他们也在计算,比如说他要画透视的时候是用数学来计算。只不过到我们这个时代,经由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我们的计算能力更强了。比如,我们要做建筑的时候,类似像鸟巢或者水立方,都是事先在模型里都计算好再开始建造。这个就跟古典建筑不一样,古典建筑不需要这么复杂的一种计算。现在这种方式在其他的领域里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在医学、建筑等领域里都有,但是唯独在艺术里面用的比较少,那我们现在就是拿这种计算的方式做到传统中认为不应该进入的领域里面做一个探索和尝试。

刘擎:

读哲学史就知道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说法,艺术是过去的事情,艺术是人类童年的事情。因为艺术最初是通过模仿来表达世界的表象,但是人类已经到了今天,到了黑格尔那个年代,我们是一个反思的文化。通过思辨的能力,通过人理性的思辨和反思,是能够穿透那些表象,抵达本质。所以黑格尔是看不起艺术的,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思维的低级阶段,没有什么世界的真相和道德的秩序是我们理性反思能力所不能抵达的,这是他的一个判断。所以他对德国浪漫派有一个非常鄙视的批判。

但关于这个,艺术家不服的,从德国浪漫派起,比如说诺瓦利斯、布伦塔诺等认为黑格尔说得不对,因为在理性所覆盖的领域里,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穷尽和不能抵达的。也就是说我们得用艺术的方式、直觉的方式,一种叫反讽,一种叫想象。反讽是一个思维的过剩,所谓思维的过剩是他在你思维内部发现自相矛盾的东西,你的逻辑和你的逻辑有矛盾,这是经典意义上的解构。另外一个是通过思维的减少,不要有那么多理性,我们放飞自己的想象,放飞自己的情感、直觉,来把握用理性思维不能把握的。无论是反讽也好,想象也好,都是说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用理性不能抵达的那个真相。

这其中当然有一个辩论。欣赏艺术家的人就说,你的理性有局限性,你总是达到不了那种最本真的领悟的状况。但是相信黑格尔的哲学家就会问,你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艺术家就说我不知道,我就是把我的感觉给你。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分歧,艺术家就会说其实我也不需要求真,我是求美,美和你们的真相是没关系的,我是为艺术而艺术,所以我们艺术家在玩艺术家的事情。

我认为如果艺术家只说我们艺术有自主性,不受你们理性的干预,这样一个说法保卫了艺术存在的正当性,但是把艺术的功能反而缩减了。虽然我可能不能像哲学家那样说出你的命题,但是我的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美学的,不仅仅是让你情感有一种满足,而是它确实指向了我们的世界,包括它的自然秩序、物质秩序、精神秩序、道德秩序的那些真相。这些真相的揭示,有的时候是以否定性的方式提出来的,确实用通常的理性不能抵达。我认为它具有传统哲学所不能够实现的那种不能替代的功能,艺术有它的独特性。

但由于知道这一点,后面的哲学家,比如像海德格尔等,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特别重视艺术的哲学功能。

反过来讲,现在的哲学反而有一种特别哲学专业化,他们不思考人类社会,他们思考哲学家提出的非常专业的问题,要发表论文,去申请项目,变得很没有意思。反而是艺术家他们来思考比如人是什么,到哪里去,我们的文明怎么回事。我觉得应该是在传统的黑格尔意义上的哲学和现代艺术之间展开生生不息的对话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他并不是说艺术家只完成那个直觉就跟理性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是互补的。

缪晓春作品《坐天观井》

博斯,《欲望花园》

沈奇岚:

其实现在不管是思想界还是包括哲学家们,只要在书斋里面不出来,他会面临一个现实世界丧失的问题,他会脱离真正的现场、真正的世界在发生着的问题。而艺术家其实一直是在第一线去捕捉、去表达,呈现给大家,可能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可以更大程度上形成一种共识和共情,在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由此出发做一些交流,这也是我们整个对谈系列的一个出发点和初衷。

刘擎:

缪老师的作品主要是在数字化,用数码来做的。他刚刚说他呈现了一个空间,它是一个空间吗?它是一个空间,但是它不是我们现在任何具体的空间。在数码时代我们就是有那个没有空间的事物。你想我们所有发现的那些所谓数码化的,不管是图片、视频,它的物理空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是不是?是一个没有空间的事物,这成为可能了。这个就是像我们传统哲学不可想象的,我觉得这种都是艺术家带来的启迪,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空间的问题。

缪晓春《坐天观井》作品中用“断臂的维纳斯”取代了博斯《人间乐园》中的夏娃

重新认识照片——全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

此次论坛探讨的是,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认知图像的力量。艺术家赵仁辉以自己的自然项目为例,谈及了如何利用摄影来重新创造人们理解世界的语境,而凯伦•史密斯则结合自己多年的策展和评论经验,谈论摄影的本质。

《重新认识照片——全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 现场,对谈嘉宾:凯伦·史密斯、赵仁辉;策划及主持:沈奇岚

沈奇岚(策划 学术主持):

你们怎么理解“艺术摄影”这个概念呢?它和普通的摄影有什么区别?

凯伦•史密斯(策展人、评论家)

:中国范围内,艺术摄影这个概念似乎是从90年代就开始出来了,会有艺术家用相机拍一些作品。但并不非持续性,很可能是为了某一个项目而做尝试,就像艺术家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来配合他所研究的话题。在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艺术家本人,是艺术家的思想,包括从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他发现的问题,他是如何通过他所选择的媒介表达他的观点。

赵仁辉(艺术家):

我觉得摄影就是摄影,没有分派别。在我看到照片的时候,它就是一张照片,摄影就是摄影,它属于那时候被创作出来的地点。我一直很好奇地想要知道,不同的地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因此,我会在不同的地点之间徘徊、游走,有一些虚的东西,有一些艺术的东西,把它放在一起。对我来说,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视角解读摄影作品,因为当你去看作品背后的虚和实的时候,就是这个作品的意义,媒介可以是摄影,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艺术摄影其实就好像是油画或者是雕塑等等,它就是一个媒介。

《圣诞岛,自然而然》,2016,摄影 赵仁辉

《昆虫类》,2016,赵仁辉

凯伦·史密斯:

如今我们天天在用摄影,它变成是一个工具。二十世纪应该完全是摄影的世界,我们电视不是很发达,没有网络,没有新媒体,PS也还没有出来,我们都是通过杂志里的摄影作品了解世界。二十世纪有很多最重要的历史的瞬间,都是通过照片来记录。可能有一些人当时在现场,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后面因为有某某摄影师记录下来一个照片,这个就变成他对这个事情的记忆。

到今天,大家每天都在看照片。但为什么有这么多假的新闻?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得习惯到失去判断,我们也不会自己问这里面的东西到底是真的假的,因为有很多PS,包括自拍。我们麻木了。但是这个是艺术的重要性。你所看到的东西应该是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要怀着好奇:它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北京大学周六夜舞会》,1957年摄于北京,马克·吕布

沈奇岚(策划 学术主持):

其实刚才我们也探讨到照片在二十世纪是如此重要,因为它担保着某种真实性,而且这种担保出来的真实性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赵仁辉用摄影去质疑目前摄影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刚才探讨的关于摄影在我们这个世纪可以做什么的功能之一。二十世纪的时候,约翰·伯格曾经说过,摄影改变了我们观看的方式。现在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了,而且每天都在面临那么多图像,那现在摄影是如何改变我们观看的方法和方式呢?

凯伦·史密斯:

我觉得有很多科学的领域里面,摄影家是很重要的角色。NASA是一个例子,他们通过一些艺术的方式让百姓看到科学家在做什么。再比如,伦敦的自然博物馆也有艺术驻留的项目,让艺术家研究,用艺术的方式来让博物馆的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大自然。

这里可能要退一步思考,我们需要改变看世界的方法吗?如果它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是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为了改变而改变,可能就不一定。我们需要培养出阅读的能力及能量,真正能够判断出一张照片在说什么,而不是很盲目地看了就看了,这个可能有区别。

南京路,这个商场每天营业,无论是周日还是到深夜都是人潮汹涌。

1993年摄于上海。马克·吕布

赵仁辉:

我觉得我们对于图片已经有点免疫了。因为身边图片实在太多了。感觉图片好像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能做。我们可以慢慢地向大家阐释图片的弹性,而且慢慢地让大家能够理解和消化,这个是需要时间阅读的,理解也是需要时间的,慢下来才行。图片真的是超过千言万语的,它们可以跟你互动,它们可以跟你交流,只要你允许,图片跟你的交流是无极限的。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海报

————————————

延伸对话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希望借由一系列学者、艺术家带来的观点碰撞,激发更多听众的思考。该论坛将于2019年12月进入尾声,持续半年的艺术与哲学的交流将会沉淀为未来的出版物和衍生探讨,并陆续发布。对此,澎湃新闻与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进行了对谈。

澎湃新闻: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邀请了诸多艺术家和学者参与讨论,最初主题和内容是如何筛选规划的?希望带给公众怎样的思考和文化体验?

李爽:我们的前生是新华书店,我们现在传承着这一优秀的品质,在定位上更注重内容本身的传播。在内容传播上,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是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带动真正的阅读。对于市民的阅读、素质的养成来说,最经典和最前沿的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要素。

在传播经典文化、艺术的近十年过程中,我们逐步考虑如何聚焦优秀的专家、学者、读者,让活动更有传播性,形成独特品牌。近几年,我们集团在公益文化上的策略集中在艺术、文化等关联内容上。我们希望把这个关联放到社会化的生态系统中去看,而非单一地作为专业来看待,受众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还原事物本来面貌的诠释。

我们邀请了诸多平时也研究哲学的艺术家,他的哲学思想支为他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养分。从这次论坛的主题“我们的未来”出发,其实“未来”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但我们如何解读它,它的当代性在哪?如何展望未来?这就关系到了很多学科,是一个融合的跨学科概念。我们希望以此带动文化氛围的培育。人需要两种空气、一种自然空气、一种人文空气,我们需要净化这些人文空气、让它更纯粹。

澎湃新闻: 其实“光的空间”作为一个空间本身,会有很多其他的主办方借空间来做活动。由新华集团主动发起的,在光的空间里举办了一系列的论坛的特色在哪?得到的反响又是怎么样的?

李爽:因为我们邀请了一些跨领域的专家,无论是研究者、学者或是艺术家,都要在其各自领域有影响力和建树。这个影响力对我们来说是具有传播、引导的功能。此外,它还有一定的融合度,跨学科可以让其与受众产生共鸣。第三则是国际化,这也是我们的方向,可以让我们了解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整体来说,论坛的反响很好。源于这里不仅有很好的空间,也基于集团致力于跨界融合、传播经典的概念。我们不希望只是还原事物的单一面貌,比如我们明珠美术馆的雨果展览,呈现的不光是作为文学家的雨果,还有他的艺术性,我们呈现的是综合且全面的天才雨果。明珠美术馆的定位就是呈现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艺术家、文人等。

“光的空间”新华书店

澎湃新闻:从新华书店到光的空间,其中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李爽:我想还是理念的转变。我们接手这个项目(爱琴海购物公园)的时候,这个商业综合体已经设计完成了。但在我们的坚持下,才有了这个书店和美术馆,不是书店加美术馆,而是书店里有美术馆,美术馆里有书店。我们带着这个理念去找安藤忠雄老师沟通,因为他也认同这个理念,认同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才接下这个建筑中的建筑的设计。在这个空间里,你很难说某一部分是阅读、某一部分是建筑,而是把建筑之美、阅读之美、艺术之美融合在了一起,这个空间是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的一个容器。

澎湃新闻:在这些改变中,你们想要建设怎样的未来?

李爽:现在看来,我们正走在数字化、文字化、视觉化的结合的路上。我们在不断积累,希望未来的主题不断细化、聚焦,形成不同的品牌,分享给不同的读者、受众。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