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城事 > 正文

【杜祥琬院士:能源格局的转变,第一要务是要转变观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致辞

9月19日,第三届(2019)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首届“能源文化节”在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会上表示,自给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对中国能源安全、灵活、经济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符合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方向。

杜祥琬同时认为,中东部地区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要带头首先确立“能源高比例自给”的观念,并在行动上为全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下为发言摘编

我国能源负荷主要在中国东部,东部地区如何解决好自己的能源问题?我认为要“远方来”和“身边来”相结合,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

中、东部地区要实现自给能源的高比例供给,即要靠发展中、东部地区电源,同时发展西部的经济和电力负荷,以此缓解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的发展思路,使得中、东部地区既是电力的消费区,又是电力的生产区,并以电源的新形态来助推构建电网新格局,逐步改变东部地区以“外来电”为主、“外来电”以煤电为主,且自发电用煤基本来自“北煤南运”的局面。

中、东部地区新增电力高比例自给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资源、技术、经济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源方面,数据表明,在考虑低风速区域资源潜力的条件下,中、东部地区的陆上风能资源技术与海上风电技术合计有约11亿千瓦的可开发资源量。光伏方面,集中式、分布式,再加上光伏建筑一体化,一共大概近9亿千瓦的资源潜力。

此外,东部各省也是节能提效的先行区,与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与LNG进口的接收区,再加上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地热、工业余热和部分水电等,都是东部地区可以利用的能源。因此,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被认为需要用能但是没有能源、资源的观念需要改变。

其次是技术可行性。光伏和风电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可行性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储能技术进步也很快。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建好的火电厂,可继续发挥好供电作用,同时通过进行灵活性改造,来支撑可再生能源调峰。再加上网络和信息技术,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都为东部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国东部地区的电力格局可以向着集中式、智能化电网,加上分布式发电为基础的模式发展。微网与集中式电网之间可以双向互动,微网也可以独立运行,中国东部地区用能大户从只是能源的消费者,要变成能源的“产销者”,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变革。

最后是经济可行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曾经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但近年来成本不断下降。从1980年到2013年,风电成本降了90%,预计到2020年可与煤电相当。从2010年到2017年,国际上光伏发电成本从0.3美元/千瓦时降到0.1美元/千瓦时,降幅达到73%,现在还在进一步下降。

天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有两个专家组分别计算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太阳能、风能单位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风、光自发电比在西部建立能源基地,通过特高压送到东部来更便宜。

中、东部地区能源发展的思路,也符合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首先,其有利于电力发展趋于平衡和充分;其次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性,身边发一度电比远方来一度电要便宜。且从安全性上考虑,把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发展起来,这就是安全的。自给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对中国能源安全、灵活、经济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符合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方向。

要实现这个能源格局的转变,第一要务就是要转变观念。过去长期认为东部就得要靠“西电东送”的观念需要更新改进,“西电东送”固然很重要,但与中、东部地区发展自身能源相结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

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很清晰。中东部地区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要带头首先确立“能源高比例自给”的观念,并在行动上为全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丨本报记者 卢彬/整理)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 | 闫志强

推荐阅读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