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典型 > 正文

【“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90岁的人民教育家曾请教学生… |可爱的...】周杰伦

于漪是谁?

你可能不知道,但你的老师、你的老师的老师一定知道。因为从1951年走上教师岗位至今,从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校长,于漪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她上了 2000多节 的公开课,发表 600余万字 的论文专著,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 她的名字和语文课、和中国的基础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去年12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的于漪获得“改革先锋”奖章,成为100名获得者中唯一一名来自基础教育界的代表。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1929年,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15年后,少女于漪就失去了父亲,半通文墨的妈妈,带着五个幼小的子女,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因为家里经济来源困难,从小于漪就帮助妈妈,补衣服、袜子、照顾弟弟妹妹。

母亲是半文盲,但是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影响了孩子一生。

她告诉孩子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妈妈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

1947年,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江苏镇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求学时代这些大家名师的身教垂范,沉淀了她血液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于漪说,“我真是有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好的老师,使得我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懵懵懂懂、毫无认识到慢慢地知晓。回想到求学的经历,我真是一个幸运儿,所以我工作以后一直是带着感恩的心。”

1959年,已经当了七年老师的于漪改行教语文,此时教育系毕业的于漪,教了七年的文化课,编了两本历史课小册子,本已积累了些教学心得,却突然被推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有些惴惴不安的她,在一次讲课经历后,受到了传统国学底蕴深厚的徐振民老师的指点。

徐教师讲了几个她上课的优点后,点评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从复旦第四宿舍到几条马路之遥的四平路,于漪走了整整34年,眼前都是她熟悉的风景,忙碌的人潮,喧嚣的市声,而她的脑海里,却上演着课堂上的一幕一幕。

在后来的教学生涯里,她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

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内驱的动力,成为于漪夙兴夜寐寻寻觅觅的明灯,教育就是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教师心上的事

于漪一生尊重两位教育家:中国的陶行知和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让于漪后悔终生。

一位女孩子做操不认真,老师反复纠正都不理睬,情急之下 ,她叫出了这位学生的外号,于漪告诫学生不要去这样喊她,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却讲了。

事后她真诚地跟这位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20年前初为人师时那份承诺。

于漪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这件事情让她懂得了: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于漪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是学生们家里的困难都尽力承担,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

于漪说,“我到有些家庭中去看,真的是流眼泪的,工人的家庭就是一间房间,除了睡觉的床,一张桌子以外,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个时候有一个姓何的学生患上肺病,雷米封,一瓶6块钱,我的工资是72块,他家里没有办法给他治,没有劳保,那些孩子的家庭很穷,我每个月买给他吃,让他把肺病治好。”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一位名为蒋志平的男孩,是当年班级里赫赫有名的皮大王,当年父亲对儿子彻底失去了信心,他把儿子推给了于漪说 道,“这个儿子我不要了”。于漪没有推托,把这个“爸爸不要”的孩子带回了家。

于漪认为对待孩子应当丹心一片,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中一清二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老师的位置。

蒋志平长大以后来拜访老师,于漪询问学生生意的情况,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学生说:“没有,唯一的就是资金紧张一点,周转紧张一点。”

于老师回答:“ 你需要多少?我给你。”

学生心里很感动,但他认为对于老师说出来并不奇怪,因为老师从小就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师的爱像母爱。

万人空巷的公开课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于漪的一批教学实录、教学磁带横空出世。

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

当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事后,连高教界都在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这位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

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

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课文虽然一样,但面对的学生总有不同,就要认真备课。”这句话影响了陆一的一生。

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地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有人评论于漪说:“于老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

至今,于漪共带教了百余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他们有的已经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于漪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让更多学生受益。身教胜于言传,师德为先。

请教学生“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有水平?于漪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于漪甚至还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为什么?因为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

于是,于漪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于漪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于漪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于漪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在于漪看来,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

“不”是最没有力量的。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于漪不会对学生说“你怎么不行”,而是精心地指导,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好、才能行”。于漪坚持:教育学生要多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养料。“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一辈子学做老师

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

她常说:“我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退休后的于漪更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倾力写下几百万字著作,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当新的课改刚刚启动,许多专家对课改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时,于漪立刻呼吁: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校忙于抓学校升学率的时候,她又形象而精辟的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论,坚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呼吁要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

在于漪家,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副主席翁文磊祝贺她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总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来源: 中国妇女报(ID: fnb198410)、女性之声(ID: qgfl19490403)、校长会(ID: xiaozhangclub)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猜你喜欢↓↓↓

喜欢就给我个好看吧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