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典型 > 正文

一群老人操办的“水上婚嫁”受追捧

“坦洲镇自从组织退休长者成立裕洲咸水歌文艺社,表演的‘水上婚嫁’节目逐渐成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别具特色的文化。”坦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莫南星笑着说。从2016年起,“水上婚嫁”文化传承项目便接连在坦洲镇“博爱100·活力坦洲”公益创投项目中斩获佳绩,最近这群老友记又在继续优化项目,增加新元素,积极备战即将举行的第五届坦洲镇“博爱100·活力坦洲”公益创投大赛。

据介绍,水上婚嫁习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是一种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文化习俗,船还没上岸就隔岸与岸上的人对唱咸水歌,一来一往,幽默风趣。莫南星介绍,“水上婚嫁”文化传承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和裕洲村老人的闲聊,了解到他们对水上婚嫁习俗以及咸水歌的热爱后,社工们组织一班老友记专门成立项目进行扶持。“2015年年底,我们组织退休长者成立了裕洲咸水歌文艺社,定期开展排练和巡演。如今,我们的成员已经增加到25名,每一个角色都有主力和替补,队伍的表演分工更加清晰明确。”莫南星笑着说,考虑到安全问题,如今的“水上婚嫁”表演主要在陆地上进行,但船只、乐器等依然一应俱全。

万事开头难,莫南星坦言,项目的最初也遇到了不少困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对水上婚嫁习俗的内容知之甚少,因此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道去哪里买、要买什么;另外,参加文艺社的老人很多只是热爱咸水歌,让他们重新演绎结婚的场景,很多都扭扭捏捏,站上舞台后他们都不知所措。”一要真实,二要有剧情,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老人们对表演的打磨逐渐成熟起来,莫南星笑着说,越来越积极的老人们常常向社工询问表演的日程,还会自己组织节目到朋友家中进行表演。“有一次我们文艺社来到了新合村大冲口渔村公园开展水上婚嫁汇演活动,但天公不作美,表演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莫南星回忆道,文艺社的老人们缓缓退到凉亭底下继续演出,而痴迷观演的村民们也打起雨伞继续捧场,大家的热情并没有被这场大雨浇灭。

咸水歌文艺社音乐指挥、“水上婚嫁”演员之一梁金福感动地表示,能通过“水上婚嫁”文化传承项目,将旧时婚嫁习俗一一呈现给年轻一代,吸引一班新戏迷,使坦洲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他倍感自豪。该项目开展期间,还有一位在坦洲居住的外籍博士和在珠海拱北一医院供职的医务人员,采取了水上婚嫁的形式完成婚礼,让他感到很惊喜。

“老曲要新唱才有听众,传统的东西必须赋予实用的价值才能保存下来。”莫南星表示,新一届“博爱100·活力坦洲”大赛的项目计划书上,老友记计划以公益嘉年华的形式开展新一期“水上婚嫁”文化传承项目的表演,让更多的市民除了看,还可以参与到表演的互动中。“另外,我们也打算将婚嫁项目加入到日常的单位团建、交友联谊和相亲节目中,这也是一种传承办法。”

作者:徐钧钻 陈家浩责任编辑:陈映彤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