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兑换 > 正文

【《中国马文化》,遇见中国马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马文化》丛书(共十卷) 主编:刘炘 《中国马文化》丛书(共十卷) 主编:刘炘

面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能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力量的伟大物种,那就是马。

面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能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力量的伟大物种,那就是马。

当我们用这一视角审视历史时,就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马与社会产力的发展、马与军事力量的博弈、马与历史兴衰的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由此心生感慨:

马,始终伴随着前人,参与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马之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不可忽略的角色。

马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

马之精神,是中华民族意识深层的一种情愫、一缕精魂。

如果说没有马人类的历史会被重写有点夸张的话,那么没有马中国历史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则将毫无疑问。

秦杰 摄

一、马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动力

马作为一种草食性哺乳类动物,早在四五千年前即被我们的先民驯养、驾驭。在人类役使的动物中,马与人类心意相通,最通人性,人马之间感情深厚,马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马成为人类行旅代步、农牧生产、交通运输、邮驿传递和战争博弈等的重要动力,同时,马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战乱频仍的古代中国,马始终是一大战略要素,代表着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大国的军事霸权与小国的俯首称臣,也与马的多寡有关。居于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依仗天然草原资源,有着天然的养马优势。他们人人精于骑射,个个骁勇善战。他们的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其部落本身就如同一个移动的准军事组织。这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历代农耕政权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只要看看春秋战国、秦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看看唐代面临突厥、吐蕃政权的南北夹击,丝绸之路曾一度被中断;看看宋代受到辽、金、西夏、蒙古等政权的不断挤压,甚至帝王被俘和偏居一隅;就会明白,中原农耕政权边患不断,被动挨打;无奈地构筑长城防御工事;或被迫实行联姻亲善的策略,某种程度上说是基于双方马力的悬殊。中原历代政权都注意汲取游牧民族之长,重视马的牧养,制定马政,发展马业,专设马市,不断对马进行品种改良,增强马的军事武装。因此,一部中国史也是中华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马的交流史、发展史、优化史,各民族共同推动了我国马文化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马文化历史遗产。

秦杰 摄

二、中国马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依托。

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和物质的总和。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观念、地缘情结、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笔者认为,中国马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马有关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各民族在马的驯养、驯化、繁衍,以及役使、征战、娱乐等过程中,积累的对马的认识、牧养驯化经验、役使技能、文字著述,以及由此制定的关于马的政策法令:包括在驾驭马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发明的马具、饰物、车辆、武器等各种工具装备;还有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马的情感寄托,进而转化为审美领域里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文学艺术作品,风俗节庆、赛事活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精彩纷呈的马的物质文化、严谨周详的制度文化和深沉浑厚的精神文化。

中国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抽去马文化,将会大为逊色。因此,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值得发掘整理的优秀遗产。

秦杰 摄

在探析马的文化形态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马文化的含义做相应的解析说明:

其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马文化就是在人类与马长期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

其二,人类是创造马文化的主体。马文化的各种形态,是人类与马的相互作用中智慧的凝结与表现。

其三,当马没有与人类发生作用时,马只是自然的物种,是人赋予了马文化意义。

其四,人类创造了马文化,能使主体客体化,也使客体的马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向客体的马进行渗透和转化。当人把马与马具、驾驭技术和车辆等器具结合在一起时,就把人的意志转化、传递到马的身上,使马发挥了更为先进、更为强大的生产、运输、作战能力。客体主体化,是说客体的马,当它从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转化为人所驱使的重要载体时,此时的客体马,已经不仅仅再是自然的马,而是“人化了的自然”,承载着驾驭者的诉求,是人类意志的延伸物。

秦杰 摄

三、中国马文化的形态体系

形态,简单说,就是事物的样子,是可感可知、可以揣摩的自然存在与情感意识。

文化形态不论以何种表现形式出现,都能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从主观上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是社会现实的价值评判标准;从客观上讲,文化又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存在方式。马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涵盖面时空浩大,既有历史长度又有地域广度,还有专属厚度。经过梳理,笔者以为中国马文化的形态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邹宝良 摄

一是我国古代各民族在驯养、控驭马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认识、经验、技能和成果。其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关于马的自然存在、形体生理、生活习性、繁衍培育,以及我国家马的起源、种群分布、品质特点、驯化繁育、疾病疫情防治的有关文献记载等。如人文始祖轩辕创制车马的传说、春秋时代孙阳(伯乐)《伯乐相马经》的出土、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的破译、汉代马援《相马骨法》的记载、十六国北燕木芯马镫的发现,敦煌302窟《钉马掌图》蹄铁技术的展示,以及在驯服马的过程中形成的马术、马球、舞马、走马、赛马等体育娱乐技能。

二是我国古代各民族在驾驭、役使马的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器具装备等。包括人类发明的马镫、马衔、马镳、马鞍、蹄铁、鞍鞯、马胄等各种马具,装饰美化马的当卢、马冠、杏叶、节约、寄生等各种饰品,保护马匹的马面、马胸等各种防护装备;还有各种以马为动力的导车、斧车、柴车、传车、帆车、缁车、轻车、轺车、戎车等历代各式车辆。

三是我国古代各统治力量把马运用于战争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理念和由此发明的兵器装备等。

秦汉以来,“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的认识成为中原王朝维护政权的重要理念,也是历代制定马政的思想基础。其形态包括以战马为武装主力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骑兵军阵、战车武备的功能特点、样式作用以及各类防护器具、配套兵器等,还有我国历代以马为主力的征战所留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也是马文化在军事方面的重要遗产。

四是我国历代王朝制定实施的马政。

马政,是我国历代王朝律令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设置有专门的马业管理机构,制定颁布有一系列发展马业、改良马种、开展交易、壮大骑兵的政策法令、旨要规章。如周代有车驾制度、马匹买卖规定,秦代有厩苑令、卤簿制度,汉代有禁马出关查验制度,唐代有马匹管理机构,宋代有牲畜注籍制度、“马”制度,西夏有马匹校检制度,辽代有群牧使司制度,明代有俵马制度和清代有牧场考成制度等。

邹宝良 摄

五是我国历代王朝为提高马的种群品质和牧养规模所采取的各种交流举措和交易途径。

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贸易之路、玉帛交流之路,更是茶叶与马匹的互市之路。各地域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也是良马的交流史、引进史、培育史。马的体质有异,功能不同,既有驾车乘骑之利,亦有上阵征战之功,各有所专。对马的需要数量有别,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通过马的引进改良和互市贸易,以及战争掠夺和俘获,或者朝贡馈赠等途径,促使马这一物种极富社会性。为此发生的历史事件不断,唐朝与吐谷浑开辟赤岭马市,契丹马入贡中原,雅安茶马交易点的设立,吐蕃贡马与宋朝的封赐,大理国与南宋间的马匹交易等。

六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人马关系中形成的亲密深厚的人马情思。

在人与马的长期相伴中,人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情谊,在全社会形成了喜爱马、崇尚马、赞美马的文化氛围。英雄的名字与神骏宝马总是如影随形,每一匹著名战马的背后,都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历史上相马、用马、爱马的名人故事及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人马并重、闻名古今。如善于养马的秦非子,善于驾驭马车的造父,善于识马的伯乐、九方皋。项羽的“乌骓”马,吕布的 “追风赤兔”,秦良玉的 “桃花马”,郭子仪的 “九花虬”等。另外,还有齐桓公与 “戏马台”、马援与 “白马井”、杨延昭与 “晾马台”、辛弃疾与 “斩马亭”、文天祥与 “义马墓”、陈连升与 “节马碑”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七是我国历代文人骚客、书画艺匠所创作的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文艺作品。

古代人马之间的情谊融入了历史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马成为文学诗歌、绘画雕塑、歌舞戏剧等文艺形式中最具人文精神的主题。

在诗词中,有赞美、描写马的《诗经》《楚辞》,汉武帝有《天马歌》《西极天马歌》;南朝王僧孺有《白马篇》;唐代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韦庄有《代书寄马》,张说有《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宋代辛弃疾有《破阵子》词;元代马致远有《天净沙》散曲,真是难以尽述。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马也占有一席之地,留存了大量形象生动、技法精湛的马绘画作品,不少都是国宝级文物。魏晋顾恺之的《洛神赋》、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韦偃的《双骑图》、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五代李赞华的《东丹王出行图》、南宋龚开的《骏骨图》、元代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明代仇英的《秋原猎骑图》、清代郎世宁的《骏图》等,都留下了神骏的形象。

古代以马为表现对象的各类材质的雕塑雕刻艺术品,也蔚为大观、精彩纷呈。甘肃武威东汉铜奔马、四川绵阳双包山汉代漆木骑马俑、云南晋宁汉代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青海玉雕卧马、新疆阿合奇库兰萨日克金奔马饰、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陶马、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唐三彩三花马等,都荣列国宝级出土文物之最,闻名遐迩。

八是历史上我国各地区族群在人马情基础上所衍生转化的以马为崇拜对象的图腾崇拜、风俗节庆和赛事娱乐活动。

马,很早就被当作神物,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远古先民崇拜的图腾符号。先民们从识马、驯马、牧马、乘马、役马、驭马、市马、饰马到娱马,引发写马、画马、雕马、塑马的同时,还衍生出马在丧葬、陪殉祭祀等习俗中的功用,后逐渐演变为各种民俗节庆祭祀歌舞活动。各地马神、马王庙(殿)的信仰祭奠;竹马社火的流传,马褂的穿着,马钱的流通,马戏的演出,赛马的举办,这些无一不是马文化的孑遗。

李德光 摄

四、中国马文化的具象阐释

“马文化”也许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源于各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发掘。伴随着大量与马相关文物的出土,我们不得不回望历史,原来陪伴我们数千年的马虽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视野,却在历史的尘封中为我们展现出曾经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些年来,中国马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在不同领域专家的辛勤耕耘下, 佳作迭出,成果喜人,但限于区域性和局部性,难免有些零星分散,总觉得尚需对其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形成包罗众多元素而自成体系的汇总之作,真实地再现中国n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璀璨。于是,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发掘搜集、整理编撰马文化丛书的机会。

2017年,武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抓住这一契机,武威市率先以本地出土的中国马文化的杰作、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为引首,积极组织专家学者举办马文化论坛、梳理中国马文化遗产遗存,并决定编撰出版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国马文化》。这对挖掘整理、弘扬承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揭示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化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必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

有幸作为主编,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全面发掘、梳理马文化形态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基本共识。后来,我带领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马文化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资料搜集和马文化形态的挖掘工作。

赵云 摄

在丛书的编撰框架上,我们经过系统分类,以清末为限将中国马文化按形态体系和结构篇章分为十卷推出,分别为《中国马文化·驯养卷》《中国马文化·役使卷》《中国马文化·驰骋卷》《中国马文化·马政卷》《中国马文化·交流卷》《中国马文化·神骏卷》《中国马文化·文学卷》《中国马文化·绘画卷》《中国马文化·雕塑卷》和《中国马文化·图腾卷》,以期能够全面系统地向读者展示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团队组织上,我们注意吸纳热心于马文化研究的优秀专家学者、作家、编辑、绘画摄影家等作为组稿成员,组成了认真高效的工作团队,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保证了编撰工作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

这部丛书的编撰,我们犹觉欣慰的是,通过查阅古籍资料、现场考察遗址,借鉴学术成果,采用较为通俗的叙述方式,对中国马文化做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提升,正是让学术研究走近普通读者,让历史文化贴近时代生活,服务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传承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们期望通过这次系统梳理集成,一是希望解决中国马文化资料的散失纷乱问题。通过创作团队不遗余力的史海钩沉,我们用600篇文章、2500多幅图片,使各个历史时期的马文化资料、各个地域的马文化资料、不同民族的马文化资料,得以尽收囊中。二是希望通过各种形态的分类,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提供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知识领域、不同知识需求者,能够提供认识研究马文化的专业需求问题。三是希望中国马文化的编撰是一次对中国马文化研究的助力,期待有缘者能从中找到新时代有益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有形产品,以满足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四是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里能发掘一粒丰满的种子,使每位读者的阅读都是对它的滋养,从而了解马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让龙马精神得以延伸、传承。

衷心感谢为此付出心血的编委会成员、执笔撰稿的作家、审定文稿的学者、为丛书创作提供图片的画家和摄影家、各位编辑和技术人员,感谢各位马文化研究的前辈们,为我们提供资料信息的文物博物馆的同志们!

中国马文化博大精深,十卷本的丛书仅揭示其一角,缺憾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但作为初次尝试,唯望读者与专家学人批评指正。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阅读本套丛书,产生对中国马文化历史遗产的兴趣。

如此,则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刘炘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五日

(国马传媒)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