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读书 > 正文

【“减负”之余,更该增加“优质教育供给”】

原标题:“减负”之余,更该增加“优质教育供给”

“减负”要顺利推行,关键也在教育部门的“供给侧改革”,要真正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育形态、去丰富教育供给,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多元、有益成长的教育产品。

▲影视截图

被减负“搞疯”的南京家长等来了“定心丸”。10月30日晚,南京市教育局通过其官方公号回应,称近期该市确实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察行动,“但存在对督察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教育部门将及时纠正偏差。”

拒绝减负,有时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边厢,南京“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那边厢浙江“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可经家长确认拒绝完成剩余作业”……“减负”话题这两日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现实中,作为家长,谁不希望孩子有一个“云淡风轻”的童年?这一辈的家长,在学生时代多半对强负荷颇有体会,也倾向于认为题海摧毁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扼杀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不少家长对素质教育寄予厚望。

他们希望孩子走出题海、少做无用功,去探寻真正的知识、去汲取最有益的营养,把宝贵的时光用在丰富知识体系、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看,诸位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减负之举,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着力方向——就是让孩子高效学习、培养兴趣、健康成长。

但要实现这样的初衷,其实“砍掉过多的作业”“砍掉补习班”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如何用更丰富、更高效、更吸引人的教育产品供给,去缓解家长的焦虑。

例如,最新的放学时间已经提早到下午三点。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三四点的放学时间带来的是接孩子的难题,有条件的让老人代劳,没有老人的就只能把孩子塞去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

其实家长们有时也心疼孩子、心疼钱包、也心疼“给补习班打工”的自己,不少补习班也是徒有其名,但塞满时间提供了某种安全感。换句话说,家长其实是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毋庸讳言,很多带孩子“赶场”的家长也不免茫然,他们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期,很难腾出过多精力把自己训练成教育专家,只能拼命去挣钱,再把钱转手给了培训班,以求心安。如今,突然执行最严格“减负”,这种盲目性就完全暴露了出来,怎么塞满这些时间,就成最了大的难题。

所以,南京教育部门在执行中有偏差,当改;但部分家长一路“蒙眼狂奔”,给孩子不断加压,也的确该反思。

推行“减负”,增加优质教育产品供给是关键

而要把如今这种家长和教育部门的“拉锯战”改为“同向用力”,这其中教育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在我看来,是要按照教育规律,以“绣花鞋”的耐心和责任感,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多元、有益成长的教育产品。

虽然我们时常批评各式补习班,但其中确实有不少教学思路值得学校去借鉴。情景式英文教学、“玩中学”的乐高课、趣味运动项目、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平心而论,有时的确比学校做得好。

与其把学校局限为一种“授课仪式”,不如敞开思维,在常规课程外,用更好玩、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供给增加学校的吸引力。

一些家长可能还是有质疑,“玩中学”是不是也会制造学渣,高考压力怎么缓解?我想说的是,减负=学渣的逻辑走不通,题海=学霸的逻辑同样值得怀疑。

我深信,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科目其实是相通的,是互相触发、互相点亮的状态。在自然中去体会文字的奥秘;在游戏中去寻找数学的影子;在相互合作中去培养品德;在实践中去体验生活的真谛;在同学交往中去提升语言能力。

说到底,家长们的培养目标并非一味埋头题海的“书呆子”,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灵性”以适应更高阶段的教育。最终这个社会需要的,也是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新青年”。

所以,“减负”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关键还在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能否创新思维,真正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育形态、去丰富教育供给,让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更贴近孩子的成长所需。学校应该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大本营”,而不是把孩子拱手让给培训班。

□喻辛(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对 吴兴发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