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教育 > 正文

国史讲堂:新中国70年社会民生建设 新中国国史

编者按:70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迎着朝阳出发,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指导,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联合推出“国史讲堂”系列理论视频,梳理70年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敬请关注。

本期嘉宾简介:

王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等。

精彩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民生建设上可以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伊始,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就一直重视民生,因地制宜,实践和探索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生制度和项目。

· 改革开放后,我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民生制度。城镇就业群体中建立了社会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十八大以来,在社会民生建设上,更加突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什么是“美好生活”?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社会民生。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民生的概括非常到位,就是“七个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小学一年级的100个学生中,有94.2个完成了初中毕业。

与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相关的是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之所以能够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离不开免费义务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第一个关键点是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不再由农村居民的“三提五统”中收取,而是纳入到县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个节点是2006年首先从西部地区农村开始的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2007年春在中东部地区推开。第三个节点,到2008年秋季学期,又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

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有一个事情非常有必要提一下,那就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们从2011年起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推动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午餐。这极大改善了中国农村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功莫大焉”,造了大功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早就表明,儿童早期的营养状况对其一生的健康状况乃至智力发育、能力形成都是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对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的投资,其回报率远远超过资本市场的回报率。

说完义务教育,在教育领域还有一个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普及化。根据美国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定义,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之间则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高等教育就进入普及化阶段。

我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949年只有0.26%,在学的大学生只有11.7万;1965年上升到1.96%,在学大学生109.5万。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2.7%,在读学生228万。一直到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在这个时候,能上大学可谓“凤毛麟角”,大量年轻人上大学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能上大学的可以说都是社会的“幸运儿”。到2002年经过大学的扩招,我们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8年毛入学率达到48.1%,到2020年如无意外将超过50%,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育的大发展使我们的平均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4.78%上升到2010年的61.75%;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0年的不到5年,提高到2010年的9.5年。从微观个体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教育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提升,是难以想象的,难以实现的。

健康卫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卫生工作。我们先来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叫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出生时刻能够预期存活多少年;第二个是婴儿死亡率,这个指标表达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

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还不到40岁。在2018年的时候,根据卫健委的统计,达到了77岁。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2015-2020年间,中国的预期寿命76.62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二个婴儿死亡率,这个地方是一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这一个指标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医疗卫生的状况。我们的婴儿死亡率在60年代的时候,大概是135‰,什么意思呢,就是每1000个新出生的一岁以内的儿童,在1岁时有135个会死亡。根据联合国测算的数据,在2015-2020年间,这个数字下降到只有9.89‰,也就是每1000个新出生儿童在1岁时只有不到10个会死亡,这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与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其背后是新中国70年来健康卫生事业的大发展。

首先第一个是公共卫生,典型的事件是大规模消灭和控制寄生虫和传染性疾病。毛泽东主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首诗的题首就是“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的爱国卫生运动,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的目的就是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消除影响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不良因素,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第二个是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我们的农村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取得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发展。当时的一个工作方针就是“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所谓合作医疗,就是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居民互助互济,上级政府支持,建立的医疗保障组织。在合作医疗中,赤脚医生是关键。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农民的身份干医生的活”,他们仍然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最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低廉的成本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极大提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除了赤脚医生,我们在农村还建立了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第一层就是赤脚医生为主的村卫生室,第二个层次是各个乡镇的卫生院,第三个层次是县级医院。在城市则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建立了全民医保,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接近100%。

我们先是在1998年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此之前,城镇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制度。在劳动保险制度的基础上,1998年建立了企业缴费与职工缴费相结合,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3年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于旧的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政府补贴,由政府补贴与个人缴费形成新农合基金。2007年针对城镇非就业的居民,主要是“一老一小”,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筹资方式也是政府补贴加个人缴费。

十八大之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2016年开始进行整合,到2018年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确定由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负责管理。居民医保的筹资中,主要是政府补贴,政府补贴与个人缴费的比例大致在7:3左右,北京2019年个人缴费只有每年300,政府财政补贴为1430元每年;上海是个人740元,政府补贴2560元。

十八大之后,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健康中国”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将之前的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工作转向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卫生工作。关于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将健康融入到所有的政策中,要向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卫生服务。这是个大趋势,可以说我们党在这方面完全契合了这个大趋势。

社会保障。我们最后再来谈一下社会保障。其实前面讲的一些内容也同时是社会保障的内容,比如我们的医疗保障,也同时是社会保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也是社会的粘合剂,通过互助共济来增进我们社会的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也实现了对人群的全覆盖。

在改革开放前,根据当时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先是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建立了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所谓的“五保”,就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除了“五保”,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村合作医疗。

在城市,我们在企业职工中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所谓的“吃劳保”,指的就是劳动保险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则建立了离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的制度。虽然当时的保障水平,因为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保障水平也比较低,但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这些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实属不易。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是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原先的劳保制度也逐步改革为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险制度。从1997年开始,我们逐步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随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又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五险一金”。

在农村,先是建立了政府补贴加个人缴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前面我们介绍过了。2009年又开始建立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农民,在年满60周岁之后,都可以拿到政府的养老金。这个养老金的额度虽然不高,但对中国的农民而言,是几千年没有的事情。

除了社会保险,我们还在农村和城镇地区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不同,无需缴费,专门针对低收入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这些制度我们说起到了“兜底”的作用,为低收入群体建立了社会安全网。

十八大之后,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要彻底结束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第二个是我们在社会保障的完善和调整中,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先说城乡一体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从改革开放前,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城乡分开建立制度。这在经济不够发达、人口流动不甚频繁的情况下,是合适的,应该说是在我国实际国情下的一个选择,也是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迅速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的一个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进展,特别是人口流动的常态化,都使得这种二元分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十八大之后,中央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城乡一体化。

首先是2014年,整合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我们知道在城镇,除了就业职工,还有一部分非就业的居民。按照新农保的设计思路,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这两个制度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个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这个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除了城乡一体化外,为了适应人才流动,以及为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们在2014年还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2014年之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自成一体,由财政全额负担,个人无需缴费。这就导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之间在养老金方面的不平等。2014年中央决定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按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制度进行设计,实现了制度的并轨。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我国的老龄人口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失能失智老人。一个家庭中出现这样一位老人,不仅老人受罪,而且也给子女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焦虑。最近有一个很火的电视节目,黄渤主持的,叫“忘不了餐厅”。这是一群老年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他们的遭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实际上,在实际生活中,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老人,自己家庭无法提供照料,也没有资源获得社会的帮助。为了应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我们在2016年开始在15个城市试点失能失智人员的长期照护保险,有些地方也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的办法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基本的支持。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