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教育 > 正文

[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

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现场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现场

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主办的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本次论坛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与中国作家网总编辑刘秀娟共同主持,特邀贺绍俊、陈福民、刘琼、张莉、杨庆祥等14位一线评论家及《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17人进行了连续五场、累计时长四个小时的专业讨论。

主持人、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刘秀娟主持人、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刘秀娟

本次十月青年论坛是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作家网文学直播间“作家说·70光华 文学见证”特别策划的第三期。从《新青年》到《创业史》,从“八十年代新一代”到当下的“小资”和“佛系”青年,青年始终是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进程的“同时代人”。一代代青年写作者在感受时代和表达自我中完成精神的成人式,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文学贡献新的话语与行动能量。

如何理解七十年青年形象的变迁?谁在命名和定义青年?今天的青年写作者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他们是否为文学带来新鲜的、破与立意义上的变化与可能?此次论坛的讨论涉及了许多关于文学与青年的话题。

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现场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现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莉

参与讨论的嘉宾们从历史文本中对青年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必要的梳理和回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以“文学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变迁”为题,回顾了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一直到100年来中国文学青年形象的变迁。她认为,“文学反映我们的时代。如果文学可以塑造我们的现实,或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那么文学中的青年形象不仅仅只是时代或者现实的反映物,会超越时代、超越具体个人的环境,成为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要谈论青年或者青年形象应该回到一个历史原点的时刻,青年形象、青年话语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产物。在他看来,中国的语境里面有两个作品是值得考究的,一篇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篇是吴趼人《新石头记》,一个强调文化的断裂,一个强调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两种现代的关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思路。他提到,青年话语和整个现代国家话语是完全捆绑在一起的,这种思想的起源就奠定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内涵。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李云雷《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李云雷

嘉宾还谈到了他们对当下青年书写中历史主体责任感逐渐淡薄的忧虑。《文艺报》新闻部主任李云雷论述了“时代”“新人”与“时代新人”三个主题。他认为文学应当捕捉到历史变迁中的新的青年形象和国家经历的事实性变革。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一代的青年应该焕发出更多的理想和热情,来召唤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也召唤我们中国真正崛起的时代。

《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 饶翔《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 饶翔

关于当代作品中越来越多的失败青年形象的描写,与会嘉宾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饶翔表示,要谨慎谈论失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应只关注其个人遭遇,而应着眼于大的历史时空与时代内涵。谈“失败的青年”应当讨论“失败”的内涵,应当看到“失败”背后还有一些可贵的、值得去思考和探索的那些价值的选择、人生的选择。

学术主持、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洱学术主持、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洱

学术主持、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认为经济学和成功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义上,当代作家写到的失败青年,在经济学和成功学意义上是失败的。而实际上这里面层次非常多。书写失败青年的作家仿佛写下了他们早年的一些失败的影子,或者是他写到了他们同代人的失败,但是他本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写进去。李洱认为,消极的自由和消极的权利应该维护,积极的自由和积极的权利也必须得到张扬。

此外,嘉宾们还针对作家本身的青年属性,以及关于文学作品中青年形象和青年创作主体的地方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享。

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海报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70年:文学与青年”主题讨论会海报

“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文学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于当代文学生产与阅读的第一现场,开辟一片讨论与交流的新天地。迄今,论坛已举办过十期,先后邀请了李陀、李敬泽、陈晓明、孟繁华、张清华、格非、西川、黄纪苏等文学界、思想界名家,与青年一代写作者、评论者面对面交流,围绕当下文坛的最新作品,提出文学新话题,探讨文化新现象,营造真诚、理性的批评氛围,广受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欢迎。往期论题有“城市与现实”“青年与时代”“介入与疏离:新世纪诗歌的社会性考察”“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运河作为镜像”“问题与方法:当代艺术vs当代文学”等。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