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两性 > 正文

【“星程”70年⑦】从花鼓戏、电影到多元消费,“文化长沙”行稳致远:星城

华声在线10月3日讯(记者 卢小伟 赖泳源)近日,几部国庆档电影在长沙接连上映,推热市场;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内音乐会、话剧也精彩不断。假节日,“网红”长沙不止美食诱人,还有文化大餐恭候市民游客。 从只能滚铁环、踢毽子的童年,到全民享受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长沙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积淀与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城市踏步走进新时代。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浸润着红歌、电影和戏剧的岁月 入夜,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栋写字楼前坪,响起了广场舞伴奏乐。63岁的刘佩琪是这支舞队的常客,她动作协调、舞姿优美,成为很多同伴的“参照系”。 一曲终了,休息间隙,休眠在记忆里的陈年旧事,随着话题的展开浮现眼前。 “我们小时候都是跳橡皮筋、滚铁环啊、踢毽子啊。”童年的刘佩琪活泼好动,男孩子的玩乐活动也样样在行。喜欢唱歌的母亲,让家里时时飘荡着好听的红色旋律,“妈妈经常教我唱红歌,《解放军来到我的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都会唱。” 除此之外,和那时的孩子们一样,刘佩琪常跟着爷爷去看花鼓戏,虽然听不懂戏里故事,咿咿呀呀的腔调也给童年增添了另一种乐趣。 1972年,刘佩琪从长沙市四中(初中)毕业后,正逢知青上山下乡,于是和同学们一起下农场修水利。劳动之余,她会组织知青一起跳舞,唱红歌,唱花鼓戏。 1979年,刘佩琪结束下乡回到长沙,发现城里多了很多电影院。在五一路、中山路、蔡锷路和黄兴路构成的区域内,分布着新华电影院、银星电影院、大众电影院、青年电影院、文化影院、湖南剧院、海员俱乐部、工人文化宫、湖南湘剧场等文化场所,让刚刚回城的青年人,发现了新天地。 “那时候流行看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等。”刘佩琪回忆。为了吸引观众,电影院把当红明星的剧照做成大幅海报,挂在电影院外。每次看电影前,刘佩琪都喜欢站在海报前端详欣赏。 高雅一点的戏剧,也吸引知识青年去“打卡”。湖南剧院上演全国各地的经典剧目,湖南湘剧场有全省水准最高的湖南省湘剧团,常年创作排演传统湘剧典目。 戏里戏外,老一辈长沙人在电影、戏剧文化的熏陶中度过成长岁月。 歌舞厅文化为城市注入娱乐基因 1978年,刘佩琪回城的前一年,长沙各电影院放映了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引发万人空巷。不久之后,一种名为“交谊舞”的舞蹈悄然出现。 这种舞蹈和刘佩琪当知青时跳的舞不同,男女成双成对,在当时还被当做禁忌。因此,一开始一些时髦青年在家里关门拉窗帘,偷偷跳。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交谊舞登上大雅之堂,绑在年轻人身上的禁忌,开始松动。 长沙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从此进入了歌舞厅时代。刘佩琪年轻时跳的忠字舞、红色娘子军式的芭蕾舞,被迪斯科、霹雳舞、太空舞所替代,成为更年轻的人们的最爱。 1988年,长沙出现第一家歌厅。到1993年琴岛歌厅开业时,全市歌厅数量达到150多家,竞争极为激烈。 为规范演艺市场和演艺人员,从1993年起,长沙市文化局每年对演艺人员进行考核,分等级发放从业证书,促进了演艺水平的提高和演艺市场的发展。 由于经营有道,琴岛歌厅逐渐摸索出歌厅演艺的“琴岛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琴岛成为长沙歌厅文化的代表,“听歌去琴岛”,是那时长沙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夜色升起,歌厅、舞厅、KTV里就人头攒动,精彩纷呈。丰富多样的娱乐节目在一遍又一遍演出中,为长沙悄悄注入了娱乐基因。在观察人士眼里,这些歌厅、舞厅、KTV等形态,形成了长沙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文化创业潮,为电视湘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97年,电视与歌厅首次联袂。这一年,湖南经视创办了一个名为《幸运3721》的综艺节目,邀请琴岛的当红艺人奇志和大兵上节目,没想到创下了40%的收视率奇迹。 从此,长沙歌厅里的演员和节目,纷纷走上电视,长沙人的又一个文化消费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