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美食 > 正文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江干以高质量文化供给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中的钱塘江海塘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杭州国际工艺周。

预计到今年底,杭州城里又要新添一座主题博物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位置在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也是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将以一段现存的明清海塘遗址为核心,全面展示古海塘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价值。

要知道,在建文体中心项目“偶遇”清代钱塘江古海塘遗址,江干区毅然划出4700平方米面积用于钱塘江海塘遗址博物馆建设,并下拨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展陈设计、施工建设、文物征集等,目的就是要记录城市历史的根与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年来,江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扛起钱塘江文化这面大旗,开启钱塘江文化寻根之旅,成功举办钱塘江文化节,勇当“文化兴盛”行动排头兵。

如何让钱塘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钱塘江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时代之问,江干给出解题思路,也十分清晰,“努力打造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有江干特色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新格局。”

A.钱塘江畔长出文化“大IP”

7月23日晚,首都国家大剧院里高朋满座,在这座中国最高艺术殿堂里,《钱塘江交响》磅礴发声、荡气回肠。这也是钱塘江文化第一次走出杭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年培育,一朝绽放。

一场“北京周”系列活动,江干用“一展一演”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钱塘江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江干区委书记滕勇曾不止一次说过,“城市如同人一样,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往何处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初心。”作为钱塘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代临水而居的江干,也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

通过举办节展活动,钱塘江文化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传播,在全国甚至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钱塘江文化建设也积累了丰硕的果实,尤其是在深度打造文化精品方面,先后推出了《潮头颂》《城市阳台》《钱潮赋》《钱塘词画》《梦寻皋亭》等一系列原创经典,全面彰显了钱塘江文化的独特韵味。

借势文化发展大繁荣,江干区加快打造具有鲜明钱塘江文化印记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双丰收”。特别是持续举办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江干文创精品国际巡展、杭州-台湾“创意对话创意”活动、“杭州国际工艺周”等系列产业活动,在强化形象表达的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以钱塘江文化为引领,广袤的江干大地上,生长出一个个文化“大IP”,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B.百姓期待“水涨船高”亟需破题

文化品牌树立起来了,文化产业也愈加繁荣起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抛给了江干——“怎样实现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有效下沉,让更多群众分享钱塘江文化建设带来的福祉?”

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的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奋进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广大群众比以往更渴望获得优秀的文化产品、优质的文化资源。

这个问题,江干一直在思考。

从最初谋划今年第三届钱塘江文化节开始,江干除了继续坚持精品导向,创作一批“留得下、传得开、走得远”的文化精品外,更打出了“百姓牌”,比如开幕大戏话剧《春潮》首演当晚,就吸引了1300余名杭州市民前来实地“打卡”。

选择以话剧开幕,江干的初衷就是要让钱塘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走进民间、普惠群众,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除此以外,江干还把社邻文化周延长成了文化月,让你在这个夏天,吹着习习凉风,坐着板凳看大戏,再喝上一口凉茶,找到久违的儿时记忆,在家门口就能体会到文化带来的快乐。

赶在国庆前,今年钱塘江文化节新增活动“风雅钱江—精品文化在民间”也在罗家老宅开幕了,其中有70幅油画,正是由零基础的社区居民所绘。

当然,最吸引人气的莫过于在笕桥连演四场的“海尚音乐走廊”印象系列音乐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太阳》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在戴玉强、莫华伦、周旋等著名歌唱家的精彩演绎下,激起了社区居民深切的共鸣,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就像是在社区里搭了一条‘音乐走廊’,将高雅艺术送到百姓身边。”

C.让文化之光照进每一户家庭

除了节展活动主打“百姓牌”,江干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委宣传部结合领导干部领办破难,先后走访了魅力城社区、杨家桥社区、夏衍小学、彭埠罗家老宅、九堡文体中心等20个基层文化阵地,与普通群众、文艺爱好者、文化骨干、社区干部、专家学者等不同层面,开了8次座谈会。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虽然全区范围已建成各类基层文化阵地1100多个,但也存在闲置浪费、功能模糊、供需不平衡等情况,这些短板正亟待破解。

下一步,江干打算建“N个一”,比如一个中心,就是在区级层面,建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和社区建站所;在江干发布APP上,搭一个“蕙美江干”平台,就是引入平台思维,把文化资源活动、志愿服务整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送下去;再就是,持续放大钱塘江文化品牌效应。

前不久,江干第一个钱塘江文化社邻之家正式揭牌,今后要成为钱塘江文化在基层街巷展示的一个场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听到、感受到钱塘江文化。

“此外还要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基层文化能人。”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在江干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领头雁”,比如坚守文化一线39年的彭埠街道文化站长王云良,还有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年近70岁的老公交人庞培华,退休后在社区邻里之家做起文化志愿者,经常教小朋友们做手工。

无论经济如何发达,文化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站在新起点,江干洗净铅华,让文化之光惠及每一户家庭,谱写时代新乐章。(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