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访谈,用细节呈现辽阔:辽阔什么

目光专注、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表述详实,一次访谈可以不间断地持续近三个小时,即便是60年前的事情,也能精确地描述到某日、某时、某刻 采访杜祥琬院士,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了解到他的选择、他的情怀,感受他的辽阔。

正式接到中国科协杜祥琬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任务,是在2018年4月。在四川省科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科协的领导下,采集工作依托单位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物院十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所党委书记为负责人的采集工作小组,采集小组分为资料组、采访组和编写组,成员来自中物院十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物院机关和战略技术装备发展中心,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

之前,采集小组成员与中物院参与采集工程的 采迷 们沟通时,虽对采集的艰辛有耳闻,但体会不真切。当我们真正启动采集后,着手开始处理购买器材、联系访谈、资料搜集、实物采集等一件件具体事务时,才深刻理解 采迷 们历经艰辛的背后是毅力,更是责任。

关于访谈的拍摄,技术上有中物院新闻中心经验丰富的同事把关,访谈的主要困难集中在深入了解杜院士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确定访谈对象和访谈提纲。因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也没有太多的学术专业背景,接到访谈任务时我们很忐忑。每次访谈前,采访小组会请教知情人、查阅资料,确定受访人与杜祥琬工作或生活的交集,拟出采访提纲,重点受访人的采访提纲一般会提前与杜祥琬本人沟通确认。

记得我们第一次采访传主本人时,采访前,平复下激动的心情,怯怯地告知: 我们很紧张啊! 杜院士和蔼地回复: 没事,就当是一次愉快的聊天。

大家表面镇静,紧张依旧。对于初次接触采访工作的我们,受访者们给予了太多的宽容和耐心。

杜祥琬是跨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从数学力学专业到核物理,到后来转向激光,再到能源战略研究、气候变化研究,数易专业。如何准确认知杜祥琬从事研究的初衷和动力,理清其学术研究脉络,探究其从事研究的规律,采集小组通过对传主本人及工作同事的采访,以亲历者的回忆为分析这些问题提供最直接的论据。

在此我们谈谈采访中那些难忘的、鲜为人知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杜祥琬的画像渐渐完整亲切了起来:由战略科学家、学术专家、激光技术领域开拓者逐渐清晰到饱含爱国之情的长者、顾家的父亲、严厉的恩师、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忘不了的乡亲们

杜祥琬在2018年10月14日的访谈中,详述了1965年8月 四清运动 期间在河南灵宝县带领所在生产队搞生产、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的经历,由于当时对农村情况不了解,组织选举生产队队长时依据的是上级指定人选,不符合民主原则,回忆此事,杜祥琬觉得对不住乡亲们。一直到2014年10月,他重返故地看望乡亲们,看到乡亲们如今过上了好日子才放宽心。

不论是幼年躲避战乱逃难至偏郊、 四清运动 到河南灵宝县负责生产队工作,还是时至今日深入农村调研做能源再利用,杜祥琬与农村一直有着不解之缘。采访中,杜祥琬谈到乡亲们的质朴、善良,几近动容,我们几次清楚地看见他眼中闪烁的泪光。

对乡亲们深情描述的细节,贯穿着杜祥琬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顾家而严厉的好父亲

杜祥琬的妻子毛剑琴是其北京大学同学,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是北航培养的第一名女博士,也是我国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名女博士。

如今,夫妇两人携手走过了52年风风雨雨, 我与老杜很少红过脸,我们尊重对方的选择,并竭力支持对方的工作。

在2018年11月29日访谈中,毛剑琴说。

1969年,杜祥琬和毛剑琴的儿子毛大庆出生没多久,大概八个月大,毛剑琴被单位安排去了当时核工业部在上蔡县的五七干校,直到毛大庆三岁时才调回京,在此期间,杜祥琬和岳母担起了照顾幼子的责任。

毛大庆在访谈中谈到自己幼年时,提到对父亲和奶奶的记忆最多,在毛大庆眼中,父亲是自己永远的榜样。

父亲对我成绩没有过多要求,但对我品行要求颇为严格:以前我家请了一位阿姨帮做家务,某次因为一点小事,我当面呵斥了阿姨,父亲把我狠狠揍了一顿。

2019年5月22日,毛大庆在访谈时告诉我们。

妻子和儿子谈到的生活上的细节,印证了杜祥琬对家庭的担当和品行教育为重的理念。

不怒自威的恩师

杜祥琬是我国核军控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90年,他带着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李彬,开始探索核军控理论教学与研究。

那时,几乎每周或者每两周都有讨论会,杜老师带着我们在研究国外专业论文(教材)的基础上,逐步编写第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书籍《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他治学严谨,无论再忙,也要亲自布置任务和评改作业。

李彬在2018年11月30日的访谈中说道。

杜祥琬的研究生孙向丽至今都记得杜祥琬对自己当时学习表现的评价: 活泼有余,扎实不足。虽然他说得和颜悦色,但我听后压力倍增,我一直用这句话提醒自己。

2018年11月28日访谈孙向丽时,她这样说。

杜祥琬的学生在受访时几乎都用到了 幸运 这个词,他们庆幸自己能进入师门。对杜祥琬学生的访谈细节,展现了杜祥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为师之道。

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杜祥琬曾任职中物院副院长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我们采访了该院多位与其共事过的专家、同事、下属。这其中有机关工作人员,有同领域的专家,也有共同参加过大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在谈到杜祥琬的特质时,大家对他关心、关注年轻人成长赞不绝口。

中物院人教部原部长黄涛在2019年5月15日的访谈中说: 为解决制约年轻人发展的职称评定难问题,时任中物院副院长的杜祥琬多次与我研究探讨,并在他的关注指导下制订了试点办法。

在杜祥琬直接指导下从事激光技术研究的范国滨院士在2019年5月15日的访谈中谈到: 刚参加工作不久,作为 863计划 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的杜院士专门找我谈话,鼓励我好好干,教导我要好学、要大胆、要创新。让当时还是基层普通科技人员的我备受鼓舞!

现供职于中国工程院的 80后 刘晓龙,在2019年5月20日访谈中告诉我们: 很庆幸,能一入职就跟随杜院士做工程院相关项目(课题),从会议纪要的撰写到演示幻灯片的制作,杜院士几乎手把手地教导我,我至今仍保留杜院士每一份修改过的手稿。在杜院士的教导和鼓励下,我现在继续进修清华大学的博士。

截至目前,20余位受访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共采集到1860分钟音频资料和1755分钟视频资料,受访者有杜祥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访谈,用影像、语言和文字勾勒出一位卓越的战略科学家、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富有领导艺术的管理者、一位严格的父亲、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

访谈,用细节呈现杜祥琬院士人生的辽阔。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科学报》 (2019-07-19 第8版 印刻)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