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用独特角度解读名人与城市】 独特角度

作者:董天晔

在上海新闻摄影界,记者崔益军是常被提及的人物。他善以宏大叙事的角度,进入微观的人物个体与他们的生活,记录与解读一张张面孔,同时也解释了这座城市和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貌。

1986年到1998年,崔益军在《解放日报》摄美部工作,主跑文艺条线,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上海的各类文化名人。但他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大师在台上光鲜耀眼的一面,他要寻找和记录的,是明星标签下“人”的那一面。于是,就有了风华依旧的秦怡,在家中为患有认知障碍的儿子洗头;谢晋躺在床上,陷入创作沉思;关栋天赤裸着上身,和一代宗师俞振飞快乐地交谈;白杨满面柔情,为水兵们歌唱……很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幕后”作品不仅成为珍贵史料,也成为今天的人们探寻艺术家多面人生的重要窗口。

沿用相似的理念,崔益军又开始了院士系列的拍摄。他说,院士与上海发展息息相关,普通人享受着城市生活的快捷便利,总有一天会追忆起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曾经做出的贡献。这批作品也作为相对最完整的上海院士影像记录被中科院珍藏。

1998年,崔益军参与《申江服务导报》创刊,见证了上海报纸封面首次整版彩印新闻照片,也记录下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2003年“SARS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要历史时刻。在此期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大凉山的孩子们”。1998年,崔益军在大凉山发现了一群因贫困失学的孩子,拍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并刊登在《申江服务导报》上。没想到立马在上海引发轰动,最后成为一段佳话:300位上海人,捐资300多万元,坚持15年资助3000多位失学儿童。捐助者除了报社同事,还有省吃俭用的保安大叔、保洁阿姨等普通人。在这期间,崔益军自己前往大凉山17次,前期是拍照,后来他索性放下相机,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很多年后,受资助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许多人因为热心的上海人改变了命运。崔益军重回大凉山,记录下了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在镜头前自信微笑的样子。

多年来身处新闻一线的崔益军,总能敏锐把握到时代的特征,然后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对摄影的热爱,找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发现别人没有做过的题材。如今,退休了的他依然在拍上海,作品光影奇妙、构图刁钻、元素复杂精确、人物表情生猛,和他年轻时的照片相比,反倒有一种新的勃勃生机,一如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董天晔)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