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乡村教育70年:“传家宝”从旧课本到网课账号_

原标题:乡村教育70年:“传家宝”从旧课本到网课账号

泛黄的纸页、模糊的字迹、霉旧的气味……与许多家庭的传家宝不同,老张家过去的传家宝是一本旧算术课本。

但现在,70岁高龄的张民,每天嚷嚷着要把一串网课会员账号当成新的传家宝。

70年岁月匆匆而过,从一本旧课本到一串账号,背后隐藏着哪些时光的故事。

某展览馆内展出的乡村孩子上学老照片。

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从旧课本到网课账号 老张家的传家宝变了

张民生于1949年,住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县的一个小乡村,两个哥哥只上到了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没有给他留下多少文具,等到张民读小学的时候,能用的只有一本二年级的算术课本,两本二哥手抄的国语课本,三根铅笔和两块橡皮。

“我小时候调皮,有一次撕书玩,刚撕完二哥的手抄书,正准备撕算术书时,我妈一个巴掌打了过来。

”张民回忆说。

那时的他并不懂得课本的珍贵,也不知道爸爸为了省下买书的钱,抄了一天才抄完了所有的内容。

等他明白了一切后,那本唯一的算术书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宝贝。

没过多久,张民的弟弟妹妹都陆续上学了,每个人都用过这本算术书。

他还记得,有一年堂弟和堂妹同时上学,还为了抢这本书而打过架。

1958年毛主席视察河南许昌烟区时,他正好9岁。

他回忆,那时有一个小学生在向毛主席献花时,带着一本初级小学算术课本,毛主席接过了那本书,翻了翻,亲切嘱咐道: “要好好学习! ”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县城。

“听说那家人把那本算术书当成了传家宝,我羡慕的不得了,就跟我妈说,咱家也有这书,亲戚邻居都抢着借,我们也把它当成传家宝吧,我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张民说。

再之后,家里条件好了,买书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但那本旧课本仍一直被珍藏着。

直到前几年,他发现孙子孙女们争着抢着用的“宝贝”变了,不再是旧课本,而是一串网课视频会员账号。

登陆这个账号后,即使在乡下,也可以看到北京重点小学的名师授课视频。

“还远不止这些呢! ”儿子张清林告诉张民,等孩子再长大点,还能用这个账号上培训机构的名师在线一对一课。

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张民,不是没有听说过互联网,但网上上课还是头一回知道。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看视频连课本都省了,哪像我们当年,一个课本七八个孩子轮着用。

“是挺有趣的,以前是课本轮着用,现在是账号轮着用,我爸还说,这个可以接替我们家老传家宝的位子了。

”张清林笑着说。

张清林还跟记者讲了一件趣事,21世纪初,英语复读机刚流行开来,父亲就想买个复读机来当传家宝,后来mp3、mp4、电脑、电子词典、智能手机等等层出不穷。

“父亲什么都想要,但事实上,他的想法远远追不上新科技发展的速度。

从课本到视频,70年时光悄悄流过,复读机、mp3、电脑、手机等都曾在时间的长河中“崭露头角”。

新技术的发展,将教育的距离慢慢缩短为“0”,让远在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资源。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的乡村小学旧貌。未来网记者 杨波 摄

老张家的故事 正在祖国的各个角落上演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的环境、闭塞的交通、落后的教育……石羊镇中心小学教师王克斌回忆,在他小时候,中心小学只有10个老师、300多个学生。

而现在,中心小学六个年级有了近30个老师,554名学生,比之前扩大了一倍。

更重要的是,像所有曾经贫困的山区一样,互联网也“通”到了石羊镇村,山珍走出去了,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今年脱了贫。

而对于这些乡村的孩子来说,互联网带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教育。

三年级的冯浩明告诉未来网 记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用“白板”讲课,把教室的黑板从中间拉开,白色的电子板就露了出来,老师拿“水彩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写错了就拿“白板擦”擦掉。

“白板里还可以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动画片,让我们看着动画片学习! ”

“他们很幸福。

”王克斌感叹,时间向前倒退二十几年,别说学校里,整个县也找不到这么高科技的东西。

再倒退二十几年,能上学就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时光仿佛是个魔法师,短短几十年内,义务教育实现了、学杂费全免了、互联网通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教育资源涌入乡村,不仅何时何地都能上国内外的名师课,“智慧校园”也逐渐深入到农村。

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城乡中心小学,校长翁绳乐每天都会在办公室看着墙上的监控画面,263个监控可以看到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实时情况。

翁绳乐自豪地介绍,学校从建设“智慧校园”的理念出发,将校园安防系统融合到校务管理当中,打造智能、人性、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校业务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自动化。

在他看来,乡村教育随着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改变。

新技术的出现及落地,校园管理更加智能、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校园安全更有保障的智慧校园系统在农村学校也已经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70年 乡村教育改变70年

70年前,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很低,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

80%多未入学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乡村的孩子,教育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而如今,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95%,乡村的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免费上。

回首70年,乡村教育的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开始进行,1949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女童入学率大幅提高,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1952年的49.2%增长到1978年的94%。

改革开放后,一部《义务教育法》许下“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无数贫困乡村的孩子重新拾起课本,走上更为宽阔平坦的人生路。

2008年,我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二中教师周丽珍感叹道: “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

时光的车轮驶入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更是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福音传到乡村小学。

2013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

同年,国务院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覆盖全国2600多个县近2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被誉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

此外,为了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坚持营养餐计划,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四统一”,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环环相扣、整体推进,贫困乡村的孩子们不仅从“没学上”到“有学上”,更是从“有学上”到了“免费上”“无忧上”。

这还不是乡村教育的终点。

近年来,无数优质又有趣的素质教育课程,顺着网络到达了教育资源相对不发达的乡村学校。

教育部也不断发文,强调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促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努力办好贫困地区远程教育。

一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贫困乡村的孩子们上学再一次从“免费上”“无忧上”,到了“上好课”“名师帮”。

来源:未来网 专栏记者:刘文静(002) 期数:No.009期

编辑:国宁 专栏策划:李远、管真真、巩帅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