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温州_温州又新增4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总数已达33处

泰顺县境内现存古代廊桥数量较多,类型有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以三条桥、文兴桥、永庆桥等17座廊桥为代表,其造型独特、环境优美。木拱廊桥木拱架为单孔八字形,比较适用于山区溪流经常暴涨的实际情况,其“三折边”、“五折边”及“剪刀撑”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最大跨径达34.50米,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木拱廊桥力学上的诸多问题。廊屋造型优美,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多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式,较为简素,出檐较为深远,颇具宋风,两次间多设桥凳。

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上交垟土楼

年代:清

东向,方形两层建筑。外围土墙,用条石砌基,黄土夯筑。内部木构建筑两层,两坡顶,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之间设天井;东西面阔五间,南北面阔四间,进深均为六架椽;梁架稍施雕凿,制作简单。底层装修有些已改变;二层每间用壁板隔断,其向天井一侧周圈用栏杆。向外一侧辟窗洞及了望孔等。楼外周圈设壕,作防御用。

土楼,或叫仓楼,为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曾氏从闽地迁来,带来此建筑形式。我省不多见,现保存完整。

苍南

护法寺桥(包括护法寺砖塔)

年代:北宋

护法寺桥位于望里镇护法寺村。建于北宋元三年(1088年)。为三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护法寺村内河。长10.3米,宽2.3米。中孔净跨3.75米,左右两孔净跨2.25米。桥墩以四根方柱并列,上置帽梁石。桥面以石板铺成,中孔石梁一侧刻有“时元祐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初二日建”题记。保存完整。

护法式砖塔位于望里镇护法寺村。在护法寺桥旁,相传原有九座,现仅存一座。始建年代不详。青砖砌造,六角单檐,仿木构楼阁式,高约4.2米。塔基双层须弥座,下层束腰雕饰宝相花,上层束腰各面浮雕狮兽。塔身呈瓜楞形,正面辟壸门。顶置圆盘,周饰垂幔。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下设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筒瓦攒尖顶。该塔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砖刻艺术较高,颇有唐五代建筑特色。

赤溪五洞桥

位于赤溪镇过溪村。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为五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现河道已淤积。长24.6米,宽1.7米。中孔左右桥墩石砌,上下游均砌分水尖。南北首桥墩每缝则以三根方柱并列,上横帽梁石。中孔石梁一侧刻有“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题记。该桥保存完整,造型古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

蒲壮所城

年代:明至清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筑城抗倭,置蒲门千户所和壮士千户所,后合为蒲壮所。城周围2500余米,高约5米,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外包砌块石,城外环绕护城河。其基本保留了原建筑格局及一批历史、人文建筑,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烽火台、墩等。蒲壮所城保存完整,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