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情感 > 正文

被埋婴儿还给父母?媒体:儿童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

原标题:山东被埋婴儿该不该还给父母

“家长、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监护人。国家是儿童的最终监护人。”

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从2010年起每年发布《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其中儿童医疗保障方面,是长期监测方向。

今年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我国在医疗健康方面加大保障力度,13个省份出台的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特别向儿童群体倾斜,针对儿童白血病等单一病种的救助制度,也进一步完善。

但从“被埋婴儿案”引发的网友讨论看,侧面反映了,当儿童患急重病,沉重的负担还是会压垮一些家庭。

“从整体来看,儿童是需求医疗保障比较强的群体,新生儿面临着更突出问题。”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柳说,目前,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比较完善,儿童也是主要受益者,但我国专门针对儿童的专项保障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机构收留的孤儿中,90%以上儿童是残疾儿童,这样的高比例也同样能反映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针对儿童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实是最先完善的。”张柳认为,国家尽快完善专项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因为医疗费用高导致孩子被遗弃的情况,会有所减少。

“儿童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

10月28日,莱芜区民政局曾对媒体所说的“协商让婴儿回到亲生父母身边”,遭到了大多数网友反对。有网友担心,即使亲生父母真的无过错,曾被“下葬”的孩子回归家庭后,能不能得到悉心照顾。

在国外,很多国家建立了监护权剥夺和国家强制监护制度。如果父母被法官认为不合格,有可能会被剥夺监护资格。

在我国现行法规下,如果父母无过错,孩子的抚养空间主要留给父母。如果孩子回归亲生父母家庭,便需要来自社会与政府部门的监督。目前我国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力量仍比较薄弱。

此外,孩子突然面临急重病,一些家庭陷入困境。有些家庭会因为缺少信息、资源和支持,错失相关政策、项目和服务。

我国正逐渐建立儿童主任基层服务体系。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今年4月,民政部等10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在村(居)一级设立“儿童主任”岗位。

“儿童主任掌握本村或本社区儿童和家庭情况,也了解国家和当地相应政策。当儿童遇到困境,或社区居民发现有些儿童存在风险,可以找到儿童主任,快速介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或反映困难。”张柳说,儿童主任模式在试点中,被证明有效果。这是微观层面,服务儿童及其家庭的最后一公里,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

“全社会应调整观念,达成共识:儿童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家长、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监护人。国家是儿童的最终监护人。当家庭环境不适合抚养孩子时,国家就要扮演儿童最终监护人。”张柳说,国家首先从保障机制和干预角度为家庭提供支持。但如果事后,家庭不适合抚养孩子,或孩子在原生家庭有风险,国家就应该承担起监护职责。

对婴儿家庭进行心理干预

在“被埋婴儿案”中,婴儿的幸运在于被人发现、救助。当然,他的幸运又是建立在不幸的基础上。

婴儿的身体状况与安置情况备受关注,一些公益组织、善心人士在看到媒体报道后也希望捐款或提供帮助。

心理学专家认为,假如婴儿父母或其他亲人,确实故意遗弃孩子,不仅要负相关法律责任,还要对家庭进行心理干预,而不只是批评教育。即便孩子父母及亲人没有故意遗弃孩子,有条件的话,也要对家庭成员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所有家庭成员,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份真正的热爱或健康的心态。这样,社会可以尽到一份心力,给孩子提供相对正常的心理环境。”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理事长、心理学家孙新兰博士告诉中国慈善家。

孙新兰也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说,有创伤的孩子,不一定成长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当公益组织想要关爱有被遗弃经历的孩子时,最基本的一点,在于给孩子的爱里,不能包含同情和怜悯,而是用敬畏、光明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在更有智慧的、自然的关爱下成长。

在惠迪吉为留守儿童构建的“爱的共振腔”公益模式中,面对的许多具有不同困境的孩子,其中也有被遗弃经历的孩子。但模式的手段一致:在家庭、学校,让孩子的爱与家人、老师、同学的爱流动起来,确信爱与美的价值,结一个温暖、有情的界。孙新兰说:“人的心理很神奇,有时候生命在外面,捕捉到一点点美好,就找到方向了。”

在彼此滋养鼓励的温暖环境中,孩子个体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流动者。“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不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不是可以随便被命运踩踏的小草,会有一种心理层面的觉醒。”孙新兰说。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