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亲子 > 正文

100位生活在上海的青年艺术家这样回答:“移动”意味着什么?: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青年艺术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热爱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城市驻留中的不同感悟。10月26日下午,他们相聚在马利美术馆,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同时,“移动”——2019上海青年艺术家百人大展正式开幕。

此次展览邀请了100位生活在上海的青年艺术家,展出包括特邀专家以及专家推荐产生的共计107件艺术家作品,通过油画、水墨、漆画、雕塑、装置等形式,以平面、立体、综合三个板块来展现年轻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

对于上海来说,“移动”化的城市属性,令上海在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印记。展览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远表示,上海一直是开先锋之派,基于对历史的回顾以及“海派”的创新精神,今年上海青年艺术家百人大展继续以“移动”这一特有主题,来表述今天艺术不断变化的新生态。

一进展厅,中央陈列的两件雕塑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建国教授此次作为特邀专家参展,他的雕塑作品《对映》由一块紫檀木和一块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组成。木头对于王建国来说有特殊意义,它的成长过程是跟自然、时间、生命息息相关的,这种生命感赋予了雕塑形态之外的内容。“雕塑除了展现形象之外,它本身也在接近你,在互动中实现自我呈现。”

司建伟的铜塑作品《方寸之间》是雕塑展品中最高的一件,达到1.85米,作品中一双脉络分明的脚向上延伸,两条腿则像竹竿一样由粗到细,“它象征着人的一个生命,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慢慢变老,方寸之间意味着人在天地之间不过占了方寸的位置。”不过司建伟没有采用具化的人像雕塑来展示这个过程,而是用抽象的铜杆来隐喻生命不断向上但也逐渐消亡的进程,“抽象的眼光往往能达到最本质的内核。”他表示。

除了立体艺术外,还有不少绘画和前卫平面作品加入了“移动”的队伍。何俊钦创作的数码作品《两种幸福(系列)》中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组合极具视觉冲击力,由地铁票、欧元、老照片等意象组成的背景,被高清扫描后做成涂层,再与摄影相结合。艺术家对部分实物要素进行绘画,组合运用呈现出完整的作品。主体的人物是何俊钦本人,创作时他往自己脸上喷上了蓝色的丙烯,“晚上我试图用力把丙烯洗掉,然后发现我们的皮肤是黄色的,而丙烯是蓝色的,洗着洗着我的脸变绿了。”何俊钦笑称。人物采用的是中国年画“秦叔宝”的形式,类似于一种门神的形态,用严肃性的幽默方式来暗喻一代人正在保护固有的生活方式,试图探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顾欣创作的《骨骼的血是蓝色的》是一组结合了艺术微喷的摄影作品,特别的是这组摄影作品采用的“无相机摄影”技术,即在创作过程中直接采用暗房工艺,将放大的黑白相纸片置于最底层,塑料袋贴着相纸陈列,然后从顶部打光,用最简单的灯光投射和影像捕捉来塑造作品。顾欣表示,技法是传统的,但创作的内容是当代的真实,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碰撞,“塑料袋这种密闭的空间常常让人觉得压抑,而里面的骨架其实是有生命力的,有种向死而生的希望。”

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在校学生,王嘉婧将目光投向了自身,她的油画作品《无法预知》以自己为原型,“每个人最懂的都是自己,在描绘自我形象的过程中其实也描绘了一个自己认识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物打扮时尚,但动作非常扭曲,王嘉婧表示这是她的精心设计,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营造现实和虚拟的矛盾感,“年轻人为了逃避迷茫的现实,往往会去虚拟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据了解,此次展览秉持“艺术兴市”的理念,旨在推介沪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青年艺术家,打造独特的城市艺术品牌。今日“移动”的瞬间,或将成为“海派”未来的历史,王远表示,这次展览也是在尝试从高校的角度,以艺术的方式,来激活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展览持续至12月1日。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