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摄影 > 正文

正在蔓延的“燃文化”_贵阳日报

正在蔓延的“燃文化” 来源:贵阳日报2019年08月07日  作者: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大银幕里脚踏风火轮的《哪吒》、身着消防服的《烈火英雄》,看得人心潮涌动、热血澎湃;承载着青春激情与荷尔蒙的摇滚乐,通过《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节目在耳边轰鸣。这是一个燃烧的夏天,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的力量。

一脸烟熏妆,走路吊儿郎当——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哪吒”,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以全新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少年哪吒一出生就被“魔童”的命运禁锢,面对整个陈塘关百姓的偏见,面对天雷夺命的命运,哪吒没有认输。“我命由我不由天”,他脚踏风火轮,手拿红缨枪,冲向天雷,和同样被命运禁锢的三太子敖丙一起,与命运对抗。《新京报书评周刊》回顾说,哪吒的形象一直在经历着变迁,他所抗争和反叛的东西,也一直在改变:从最初的反抗封建制度,到维护百姓利益而对抗天命,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抗命运的束缚,进而获得自我救赎与成长,哪吒的抗争,映照着每个时代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

与此同时,这部引爆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实已经放弃了对传统文化中哪吒形象的打捞与继承。《新周刊》从两方面作了分析:对哪吒的形象塑造上,将原本“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反抗封建父权的哪吒,改编为在家庭的温情下完成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英雄主义大片,辅以连贯飘逸的长镜头,画风鲜明的中国山水画卷,看起来颇具手感的人物肉身,不输大片级别的电影特效等等好莱坞式的视觉效果,以及配角的插科打诨,这些都使得《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像一部迪士尼的大片。

可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借了哪吒这个IP的壳,基于西方奇幻文学传统与好莱坞大片叙事逻辑的一次改编。但不得不说,这一改编适应了当下受众的“口味”,成为被新一代年轻人追逐的动画形象。《三联生活周刊》说从中看出了受众由“丧”到“燃”的转变。文章写道,几年前,从“葛优躺”“蓝瘦香菇”“废柴”到后来的“佛系”,“旅行青蛙”,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流行的亚文化——“丧文化”,以一种看似消极、迷茫、无欲无求、幽默自黑的面貌出现,很快在互联网上达成共情,广泛流行。近两年,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集体情绪似乎有了小转向。“小确丧”“葛优躺”“佛系”这类“丧文化”下的核心网络用语在社交网络平台出现的频率变低了。与此同时,包括《哪吒》在内的国产动漫、电影、剧集里,都设置了主人公对于友谊、爱情,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有那些精彩的打斗、竞技场面。这些都让人“燃起来”。

“燃文化”正在青年人中蔓延的佐证,包括《乐队的夏天》和《烈火英雄》在这个夏天的备受追捧。《乐队的夏天》刚刚决出了最终的hot5,分别是:新裤子、刺猬、痛仰、click#15、盘尼西林。节目虽然结束了,但摇滚乐没有结束。很多观众恍然惊觉:“原来中国也有这么多如此好的乐队;原来我的骨子里,也有摇滚般的激情。”“这是音乐的魅力,是乐队的魅力。”《澎湃新闻》在报道中记录了新裤子主唱彭磊的一句话:“以为乐队已经断了香火,没想到还是这么强。所以觉得这个节目可以带乐队走向未来,然后未来可能会是独立音乐的黄金时代。”

《烈火英雄》的故事原型,是大连新港“7·16”石油管线爆炸,这次爆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油管线储罐爆炸救火难度最大的一次。在原型事件中,有关部门测算结果证明,当时的所有油罐以及化学罐爆炸当量超过200万吨TNT,而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只有2万吨TNT。仅就爆炸当量而言,这是100个长崎原子弹。“消防战斗早晚会有牺牲。”这是写实,也是《烈火英雄》里最催人泪下的一句台词。《看电影》杂志如是描绘观后感:“有一些电影,以真实感取胜。尽管我们知道它只是投射在银幕上的一抹光影,但在那两个小时之内,黑暗之中的我们,还是会被电影营造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来。”杂志评价说,电影里消防员们与火搏斗,用生命捍卫整座城市的过程中,表现了英雄的“血”与“泪”,“忠”与“义”,同时也没有将“英雄”美化为完人,而是也有普通人甚至是出格的一面,恰恰是消防员们最有血有肉的一面,成了戳中人内心柔软处的一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故事原型曾被写成报告文学出版,书名叫《最深的水是泪水》,书名的含义,只有看过了《烈火英雄》之后才会明白。用一句烂俗的话来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读书期刊

重读红色经典

《博览群书》2019年8月号,月刊

意大利大作家科尔维诺用“重读”定义经典,他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传颂,正是因为它的深度与广度往往难以在一次阅读中得到充分的发掘。最新一期的《博览群书》杂志推出“重温红色经典”专栏,通过专家的重新导读,解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在原因。

本期推出的是五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的作品: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钱振文的《是一本怎样的教科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夫龙的《知侠与的侠文化》、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咸立强的《中梁家两代的不同初心》、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张勇的《今天还需要读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彭冠龙的《赵树理是想锻炼谁》。

不难发现,以上的红色文学经典,在不同的年代,已有大批文学鉴赏和评论人士做过大量的解读,时代背景不同、评论人的角度不同,给出的解读也各异。经典之所以总是能常读常新,是因为重读,重读意味着文学作品被反复放置在不断解构又不断重构的历史语境之中,并通过这种阅读实践所构成的变幻不居的意义关系而不断得到全新的定位与阐释。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又往往能够借由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变化重新认识自己。

此次《博览群书》的解读文章,更多的是突出“初心”,让“初心”一词变得更加具象而丰满。如咸立强教授评论《创业史》中梁家两代人的“初心”:“梁生宝买稻种,用尽了一切办法省下钱来买稻种。人非圣贤,为何有人能够大公无私地为互助组服务,为大家富裕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其实就是切实地给群众办事,将‘受苦’视为享乐的初心。”

咸立强教授在文中还有意将梁生宝与他的父亲梁三老汉作了对比,点出两种初心的差异。作者写道,梁生宝的父亲梁三老汉的初心,只是想要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创家立业,过上富足的生活,从来没有想着去害人、剥削人、压迫人。比起他同年代的那些遍地风流的人物,梁三老汉的初心虽然不如梁生宝那般高大上,但仍是可贵的。“如果连梁三老汉那样的初心也达不到,那就是连做人的底线都丢失了;如果丢掉了梁生宝那样的初心,也就丢掉了革命的初心。初心不改梁生宝,这才是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的真正的脊梁。”

《钱锺书全集》为何难以问世?

《书屋》2019年8月号,月刊

我们知道,能够出版“全集”,是对文字工作者价值的最好认可。我们也知道,鼎鼎大名的钱锺书先生无意出版《钱锺书全集》,仅有一部《钱锺书集》。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曾写有一文《钱锺书对的态度》,内有一段:“他不愿意出《全集》,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集。他也不愿意出《选集》,压根儿不愿意出《集》,因为他的作品各式各样,糅合不到一起。作品一一出版就行了,何必再多事出什么《集》。”杨绛先生自己是有《全集》问世的。这样一来,《钱锺书全集》难以问世,个中原由颇有值得玩味之处。最新一期的《书屋》刊发“钱学”研究专家钱之俊先生的分析文章。

文章写道,即便钱锺书同意,出版社要出版真正意义上的《钱锺书全集》,困难还是很大的,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好在杨绛去世前,高龄之下在钱锺书著作出版上,还是做了几件功德无量的事的。除出版《钱锺书集》,在她主持、推动下,还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宋诗纪事补正》《宋诗纪事补订》《钱锺书英文文集》等。仅《钱锺书手稿集》的出版,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自2000年开始到2015年年底结束,前后长达15年。《手稿集》包括《容安馆札记》(全3册)、《中文笔记》(全20册)、《外文笔记》(全48册,附1册),共72卷册。国内恐怕没有几家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这样有魄力和耐心了。

钱锺书的日记和“备忘代笔谈”,也是《全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杨绛说:“锺书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案头写信。”按杨绛的说法计算,后二十年一天平均写信三封,流散于外的信札就有两万封之巨!(这还不包括1978年前的)当然,钱锺书后期因右拇指不适、生病住院,都不能正常写信,但数量还是惊人的。读大学、留学、工作,他一直保持了写日记的习惯(后来日记笔记写在一起);他外出或杨绛出门,都会为杨绛写“备忘录”,详细记录见闻或家中琐事,称之“备忘代笔谈”。钱锺书的诗稿显然不只《槐聚诗存》。早期的《中书君诗初刊》《中书君近诗》,以及一生中大量酬酢抒怀诗篇多不枚举,等着有心人汇集整理。佚文中,学生时代的文章近年已发掘出一部分,不少坐实代父、代妻执笔的文章,也陆续被考证出来。外文著作《钱锺书英文文集》,也不是外语作品的全部。题写在《宋诗纪事》《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等各种书中的眉批,也亟待汇集出版。

作者认为,《钱锺书全集》如果缺失这些笔记、信札、日记、散佚诗文、外文作品、眉批、译文等,都将是不完整的。这样看来,出版《钱锺书全集》几乎是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今想来,钱锺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拒绝出版“全集”是明智的、清醒的。假以时日,《钱锺书集》补订再版,若能将以上诸文字整理一二进去,就已经很不错了。

■文学期刊

呈现新时代多方位的强军细节

《人民文学》2019年8月号,月刊

在一年一度的建军节之际,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杂志推出军旅文学专号,用一整期的篇幅呈现强军新时代多方位的丰盛细节,艺术地展现新时代人民军人战之能胜的本领、士气和信心。

头条文章是报告文学《阻击埃博拉》。非洲刚果(金)刚果河上游有一个名叫埃博拉的地方。一九七六年以前,埃博拉仅仅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一九七六年人类有记录的第一次出血热疫情爆发之后,埃博拉变成了非洲死神的代名词。一九七六年,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在埃博拉河两岸现形,这是一种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种。它古老——它的存在几乎与地球生命的历史一样悠久;它简单——甚至没有DNA,只有一条单一遗传密码RNA;它神秘——至今不断被追踪,却从未发现过中间宿主;它冷酷——毫不留情地灭绝生命,号称“人命黑板擦”;它无处不在——在水里可以存活三天以上,甚至可以通过气溶胶跨物种传播;它毫无破绽——人类始终没有有效药物与之对抗;它占据了人类对病毒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安全四级病毒(艾滋病为三级,SARS为三级)。它是死神手中灭绝灵长类生物的致命武器,它来无影去无踪,没有人能够与它正面抗衡,直到二〇一四年那场交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外成建制派出军事卫生力量并建造诊疗中心,成为全球抗击埃博拉行动中一支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力量。二〇一五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陈薇主持研发的国产埃博拉病毒疫苗宣告成功,首次走出国门,在西非疫区进行临床接种。以陈薇将军等人为代表的援非抗埃“中国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阻击埃博拉》呈现的,就是这段我国军旅科研攻关和对国际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真实故事

组诗《三沙,大海中一座年轻的城》,诗人情系祖国南端,诗情饱含大爱,心界宽阔又棱角分明,读来朗朗上口。本期诗歌栏目的作品大都来自年轻军旅诗人,经过强军实践的历练,也炼出了有热血有筋骨有个性更有报国之志的诗句。

本期小说作品的内容以军旅生活与状貌、军人形象和心志为主。《潮起潮涌》《在阿吾斯奇》《进管》,或讲述提升现代战斗力的艰苦训练对官兵内心的激荡;或以对一个社会青年成为英勇牺牲的边防战士的追忆,融亲情于家国情;或从一名海军新兵的“成长仪式”探入军人职责与精神的深处……

茨维塔耶娃的“布拉格之恋”与阿部知二的“中国叙事”

《世界文学》2019年第4期,双月刊

最新一期的《世界文学》杂志中着重推介了一位俄罗斯诗人和一位日本作家。

俄罗斯诗人是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俄罗斯文学史上有所谓“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有四人,分别是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坦姆和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其中,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俄国作家中是继高尔基之后享有最高荣誉的一位。就是这位帕斯捷尔纳克,在1926年3月的一天,偶然读到茨维塔耶娃的长诗《终结之诗》,他在写给茨维塔耶娃的信中称“这些诗句都是有生命力的,这些天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数年后,帕斯捷尔纳克在写给大诗人里尔克的《一封作为跋的信》中再次提及《终结之诗》,称“阅读茨维塔耶娃的《终结之诗》”和“获悉自己竟为里尔克所知”是他在一天之内受到的“两次震撼”,使他意识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世界文学》杂志推介的是茨维塔耶娃《终结之诗》。长诗《终结之诗》和作者的另一部长诗《山之诗》一起,是女诗人创作高峰中的高峰。这两部长诗写女诗人与罗德泽维奇的热恋,更确切地说是写他俩的分手。那是茨维塔耶娃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场恋爱,那场恋爱无果而终,却有着诗的收获,“终结”和“山”的形象也因此被赋予了诗性哲理色彩和形而上性质。在世界诗歌史上,这两部长诗常用来与艾略特的《荒原》、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帕斯捷尔纳克的长诗等相提并论,一起被认为是“长诗”这一体裁发生重要转折时期,即由叙事转向抒情、由外部转向内心时期的代表作。此外,长诗的情节发生在布拉格,也写于布拉格,因而它也被视为将布拉格这座城市文学化、神圣化过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一如里尔克和卡夫卡等人的相关作品。

阿部知二(1903年—1973年),是有“昭和时代的夏目漱石”之誉的日本作家。1935年初秋,阿部知二初次登上中国土地,立刻钟情于北京,两个星期的考察,激发了他澎湃的创作热情,促成了持续两年多的“北京书写”,如随笔《美丽的北平》《北京杂记》《北平眼镜》,小说《北平的女人》《王家的镜子》《北京》;1944年9月起在上海逗留半年有余,又创作了小说《邻人》《绿衣》《大河》等一批作品。

本期《世界文学》翻译推出了阿部知二的三篇作品,即小说《邻人》《王家的镜子》,随笔《美丽的北平》。阿部的中国题材创作摹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敌对关系下北京、上海等地,从百姓到商人到官员到知识分子形形色色中国人的心态与生活、在华日本人的行为,着意刻画了敌对国旧友新知之间交往中知识分子复杂、纠结的心绪。那些看似原生态的白描笔墨,实际蕴含众多可以分析的层面和内容。这正是阿部知二的中国叙事特征所在。

■生活期刊

石头中的宝石

《博物》2019年8月号,月刊

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自古以来,人们就毫不吝啬地将大量的美好词汇、货币金钱,甚至鲜血生命,都奉献给了宝石。这些大自然中土生土长、天生丽质的石头,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新一期的《博物》杂志,就盘点了这些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宝贝石头。

天然宝石的种类有200多种。其中最知名、最主流、价格比较高的有五种,包括国际珠宝行业公认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以及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的猫眼石。除了这五大宝石之外,还有一些稀有且罕为人知的宝石,如尖晶石。乍一看,尖晶石长得很像红宝石,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有通过现代仪器才能辨别:在偏光镜下,红宝石颜色有深有浅,而尖晶石的颜色则没有变化;尖晶石对光线的折射率较低,密度略小,硬度也不如红宝石。不过,宝石级尖晶石的产量稀少,因此就算是“赝品”,也价值不菲;粉色的摩根石20世纪初才进入珠宝市场,看起来非常有“小公主”的气息。摩根石的矿物成分是绿柱石,其中含有的铬元素是让石头呈现粉色的关键。由于含有的锰离子和其他微量元素,摩根石还有橙红到紫红等各种颜色。摩根石杂质很少,甚至同一块晶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呈现浅粉、蓝粉两种颜色;与摩根石类似,碧玺的颜色也有很多种,以深浅不一的绿色碧玺最为常见。有时,一块碧玺还会同时呈现出两三种颜色。

从本质上说,天然宝石都是结晶而成的矿物。是什么让它们从众多地球矿物中脱颖而出呢?珠宝店里的珠宝首饰,又为何动辄就要五位数甚至六位数呢?难道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其实决定宝石身价的,远不止这一个原因。《博物》杂志归纳了三点:一是要好看。在崇尚玉石的古代中国,就有“石之美者为玉”的说法,人类喜欢宝石,归根结底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好看的石头才会引人关注。各类宝石大多是晶莹闪亮、光彩绚丽的矿物晶体;二是要稀缺。在自然界,每块宝石都是地质运动造成的小奇迹,形成条件十分苛刻,因为稀缺所以珍贵;三是要耐久。石头虽然能千万年不朽,但却有磨损、破损的风险。韧性强、不易碎的才能流传久远,价格也更为昂贵。

(《正在蔓延的“燃文化”》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