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摄影 > 正文

中工时评:给工人阶级的“琴心”喝彩_

54岁的劳务工李彬正在建筑工地的二楼平台上,用小提琴演奏《我爱你,中国》。

这两天,工人日报两微发布的一个工地“小提琴大叔”的短视频火爆网络:54岁的中建五局劳务工李彬在建筑工地的二楼平台上,用小提琴拉了一曲《我爱你,中国》。他紧紧抵住琴托的下巴宽厚而坚毅,弓拉得坚定有力,琴声饱满,那种随着曲声涌动的深情与沧桑格外动人心弦……

而通过工人日报的报道,我们了解到,这位圈粉无数的工地“小提琴大叔”是一个大型国企的下岗职工。20多年前,与当时数千万国企职工命运一样,32岁的李彬因为企业破产而下岗失业。此后近20年,李彬跟着熟人在当地各个工地打零工,时间长的3年,短的超不过半年。他最后一份稳定工作,是在当地一家矿山企业做了4年机修工。后来,矿山也倒闭了。3年前,50岁的李彬第一次走出阿拉山口,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中建五局工地做劳务工。他富有责任心,各种技术活都能干,也是一个“老把式”,被挑选出来担任工地安全员。工地有食堂,也有人情味,他说他找到了当年在国企工作的“稳定感”……

无悲无亢,琴心若诉。

20多年来,失去了安身立命“铁饭碗”的李彬,不怨不怒,不卑不亢,靠劳动和技能谋生,靠辛勤汗水追梦幸福。他从阿拉山口走出来打工,他的小提琴是他的陪伴,也是他的小情怀。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20多年来,千千万万个李彬们为了生计劳动着,奋斗着。他们可能无法记清辗转过多少工地、企业,穿过多少套不同的工装,他们总是不善言辞,“老实巴交”,甚至都没有更多的“故事”讲给记者听。但他们仍然怀揣共同的“琴心”,仍然有工人阶级的浪漫与坚韧,仍然展现着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

他们是40年改革开放辉煌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但却并非人人都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他们默默用肩膀扛起了生活,也扛起中国改革发展的重担。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世纪之交那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诘问。那时他们的大部分已届中年,缺乏其他技能,短时间内再就业困难,在医疗、教育、住房改革的多重冲击下,一度生活艰辛,与广大农民工一起成为“弱势群体”。然而,正是他们这无数职工无数家庭扛着生计,也扛住了改革的成本,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谋生嘛。”面对任何关切和提问,李彬大多数时候都用这三个字回答,不会多浪费一个字;“只要身体吃得消,我总要出来谋生。”李彬对漫长的“谋生”并没有抱怨;“国家发展更好一些,劳动收入也会更高一些。”他期待。

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工人阶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崇高的精神风貌,形成和发展了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当我们为自己“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而欢呼的时候,更应该给这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以尊重,以关切,以掌声,为他们的“琴心”喝彩,为他们的期待点赞!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