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评 > 正文

【未来前海“文化客厅”该是什么形象?应规划一座智慧型文化艺术地标】 前海作对文化

人工智能朗读: 未来的前海“文化客厅”应该是什么形象?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如何体现文化自信?

原标题: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畅谈前海文化愿景:

前海未来应规划一座智慧型文化艺术地标

南方日报2019年10月22日讯 未来的前海“文化客厅”应该是什么形象?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如何体现文化自信?日前,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在做客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主办的前海文化讲堂时表示,前海应规划建设一座集未来科技、艺术和智能化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型剧院,并有能力吸附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家和节目,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极点”。

  “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时机已到”

  陈平说,根据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公报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总坐席数192.04万个,年演出场次17.89万场。但目前全国百万人剧院人均占有量1.25个,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是因为剧院的利用率严重不足,二是观众还没有走进专业剧场欣赏演出,三是产品缺乏正规的演出场所。这是院团、剧院、观众的‘三输’,其背后折射出表演艺术领域巨大的浪费。”

  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推进,陈平认为,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时机已经到来,应从文化自信和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建设一座标志性的表演艺术中心,并采取“A+B+C”的建设模式。其中,A是指表演艺术中心,要能够上演多个艺术门类,是具备创作、演出、艺术普及、艺术交流、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B是指城市文化客厅,要建设与周边环境、城市市民文化生活浑然一体的建筑;C是指它是一个集未来科技+艺术+智能化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型剧院。

  “前海建设的表演艺术中心应成为地标性艺术中心,既能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承接世界艺术交流活动,又是艺术创作创新的平台和文创产品孵化开发展示平台,不断推出新作品、新理念、新模式和新的活动方式,还是前海辖区居民艺术体验和享受的平台。”陈平说。

  “前海建设文化中心不能仅仅关注建筑规模”

  陈平强调,前海建设的表演艺术中心要最终能够体现前海文化的前瞻性、示范性和独特性。其中,前瞻性应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准确掌握前海定位,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发展理念、文化生态、发展模式上全面创新;其次,既关注当下,又着眼于未来,“要关注年轻人的艺术教育和中华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传承”;再者,要50年不落后。“前海建设文化中心不能仅仅关注建筑规模,一味追求规模、体量和坐席数量。要理念超前、规模适中、设计建造水平国际一流,追求格调、精致、品质、特色等,同时附带一个中小型的文化群落。”陈平说。

  在示范性方面,陈平认为要具有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和国际性。“其中,人民性要强调为人民建设,不能像有的剧院那样,贪大求洋、过度装饰、经营不善。”陈平认为,前海建设的表演艺术中心在内容建设、艺术品质和艺术引领上都要处于一个高点,应有能力吸附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家和节目,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极点”。

  在独特性方面,硬件建设应彰显前海文化内核及审美标准,功能上与传统表演艺术中心要有所不同;软件建设则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都要显现出与其他地方剧院的不同,吸引和集聚优秀文艺人才、大家,以及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使之成为前海永久的文化标志。

  “希望前海能成为彰显中华文化的典范之城、中外经典艺术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巨大平台、高端艺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聚集的高地以及艺术中心运营理念模式创新的实验场。”陈平说。(记者 张玮)

  ■人物名片

  陈平是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于2007年出任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其创建的运营管理模式及艺术生产体系,使该剧院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活跃和运营效益良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中外艺术交流平台。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