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数码 > 正文

《兰州晚报》进地铁 与您天天见 放下手机拿起报纸 一起接受阅读...|兰州晚报

坐地铁看晚报

坐地铁看晚报

放下手机拿起报纸

放下手机拿起报纸

看晚报了解兰州事

看晚报了解兰州事

坐地铁,看晚报,今天你看了吗?自11月26日起,由兰州日报社和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党报进地铁”文明出行活动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包括五路铺站、东方红广场站、西关站、西站十字站、兰州西站北广场站、兰州海关站共6座站点。每天上午8时起,当天“新鲜出炉”的《兰州晚报》将及时配送至各站点站台层的免费取阅报刊架上,乘客可以在候车、坐车的时候随取随阅,看完后可放回原处,可带往下一站点的报刊架,也可传递给身边的其他乘客“共享阅读”。《兰州晚报》进地铁当日,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也开启了“地铁文明伴你行:书香地铁,共享阅读”的主题服务活动,这也是市轨道公司文明出行的系列倡导活动之一。自11月15日起,市轨道公司就在原有志愿者的基础上专门安排25名社会志愿者,为1号线19个车站提供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每天上午7时起,志愿者们准时到达各自站点,标志性的红马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志愿者们在自动售票机前引导乘客排队,指导乘客购票;在进、出闸机口引导乘客进、出闸;在电扶梯口引导乘客正确乘坐电扶梯,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在站台门前引导乘客有序候车,文明上下车。在这寒冷的冬季,温暖着每位乘客。

来挑战

放下手机阅读5分钟你愿意吗?

“如果现在给您一份报纸,您会放下手机看报纸吗?”当记者在地铁上询问时,杨先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会啊。”说着,他活动了一下肩膀,“看手机低着头,对脊椎、眼睛都不好,你看,我这一会时间,脖子都有些酸了。”

记者在现场发起一场“小实验”——挑战5分钟,放下手机,拿起报纸,给自己一段轻松的阅读时光,你愿意吗?我们在西站十字站、西关站的候车站台及列车内随机分发数十份报纸,并提出挑战,超过预期的是,有80%的人立马收起手机开始翻阅报纸,尤其是中年男性,对挑战的接受程度高且阅读时间相对较长。

2018年,有一部关于“低头族”的公益动画在各大平台火速传播,视频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这样几个画面:因为只顾盯着手机,我们丢了一路牵手的挚爱,冷落了邀约聊天的好友,荒废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错失了四周的美丽风景……美好生活的点滴,在一刻不停地低头看手机时,悄悄从身边消融。

国外曾有一档纪录节目,“放下手机24小时”,选取了100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参加挑战。放下手机24小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记得一位参与者说:“刚开始的一个小时,手足无措,感觉像丢了魂,但接下来的23个小时,感觉真真切切地活了一把。”

来互动

“留言信箱”变身“移动版”走进站台与车厢

地铁周刊创刊后,为了增加互动性,我们会在每期栏目中留下留言信箱,给地铁乘客、晚报读者留下说说心里话的“小树洞”。26日,我们将“留言信箱”变成“移动版”,走进列车车厢、候车站台,收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最好能在地铁车厢靠近门口的地方,每隔两节车厢就设置一个小小的报纸栏,供人们取阅报纸。”年轻的何炜是临洮人,在兰州上完大学后一直留在了这座城市。何炜说,现在不仅是要大人看报读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孩子们也去读书,“让人们重新拾起阅读的兴趣,真正感受纸质阅读的魅力。”

何炜的同伴蔡琪是张掖人,他们正坐地铁去西固商谈业务。“希望兰州的地铁能再延长点运营时间。”蔡琪和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拼命干事业的“加班族”,晚上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回家,“我们常在城关和西固之间往来,有了地铁后,行程上真的省事轻松多了,如果能再晚点收车就更好了”,蔡琪期盼地说,还希望地铁2号线也能快点开通运营。

70岁的张先生经常从安宁坐地铁到西关站下车,去陇西路的古玩城,“坐地铁平稳方便,以后还能在地铁上看报纸,就更好了。不过我以后出门要记得装上老花镜,不然只能看清报纸上的大标题。以前的《兰州晚报》上有副刊、西部故事、小说连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栏目和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很适合坐地铁时消遣阅读,希望《兰州晚报》以后能恢复、增加些这样的内容,比如历史故事、人物故事之类的。”

如果您对地铁的运营、服务、设施上还有哪些意见建议,欢迎告诉我们。如果您在地铁上看到了暖心的事,抑或不文明的行为,欢迎通过我们来传播和制止。如果您在1号线沿线各站点周边发现了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好逛的,欢迎来爆料!我们替您去跑腿,深度探店、挖掘商机、整合资源。

记得有事发邮件:1225280578@qq.com

乘客说

手留墨香希望晚报进地铁坚持下去

“我一直喜欢看纸质的书报”,将手里拿着的书装进包里,张先生打开了报纸,“阅读是不可取代的,尤其是纸质的阅读。”一边翻阅报纸,张先生一边娓娓道来,“我比较崇尚纸质阅读,每年都要读二三十本书,翻阅书报的感觉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张先生肯定地说,让报纸走进地铁是件好事,“很多人其实都有纸质阅读的情结,希望《兰州晚报》能把走进地铁这件事坚持下去。”

“报纸可以看吗?”在西关站等车的李娟看到报架后,第一时间走过来询问记者,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马上拿起报纸翻阅。“报纸上看新闻更直观,以后天天能在地铁上享受一下慢阅读了!”李娟拿着报纸上了地铁。

地铁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一份份《兰州晚报》被人们带上地铁,带到下一个站点,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

【西关站】相皓天:我6岁来兰州,现在60多岁了,也算是个老兰州人了,而且我也是《兰州晚报》的老读者。我发现晚报现在正能量的报道越来越多,让人从心里觉得这座城市有温度、有文化。作为兰州主流媒体的报纸,希望《兰州晚报》能继续传递正能量,发挥暖力量。新闻有暖色,报纸才更有温度。

【西关站】周丽宁:我是一名个体经营者,我和我们市场里的很多商户都喜欢看报纸。孩子明年就要中考了,最希望在报纸上看到教育政策方面的详细报道和解答报道,因为我和很多学生家长都觉得,报纸信息更权威。

【西关站】徐铭儿:我是一名美容工作者,报纸新闻有专业人员把关,报道更权威严谨。对于一些贴近民生的政策消息,例如贷款、创业方面的,希望报纸上能够有更详细、通俗易懂的解答。

【西站十字站】赵女士:现在我们都在追寻“快”,“快”更是新闻的生命力,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多越快,反而越累,因为在“快”的同时失去了必要的“过滤”和“把关”,阅读者容易在信息海洋和真假消息中“迷途”。另外,手机阅读容易被无形的大数据支配,手机推送给你的都是你日常感兴趣的、关注的,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处于“信息孤岛”,知识面反而越来越窄。每天能读到新鲜的、纸质的报纸,能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

【东方红广场站】胡女士:如今很多年轻人被手机“占有”成为“低头族”,错过了身边的精彩。报纸、书籍能在地铁站内随时阅读的活动非常好,不仅可以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本地的新闻,也能让父母以身作则放下手机,陪伴孩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增进亲子关系,意义深远。

我们说

这是一次试验,也是一场考验

说实话,在世界上竟然有了“低头族”这样一个新名词的时代,我们发起倡议重回纸质阅读时代,的确是一次试验,更是一场考验。这场考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

于我们自己而言,“纸媒”到底会不会“纸没”,众说纷纭。面对超快节奏无暇阅读的生活,面对手机微信里收藏着看不完的文章,面对逐渐丧失的阅读专注力,我们并无胜算能让车站的乘客放下手机翻阅报纸。但庆幸的是,不断有人点亮星火之光,让我们看到阅读的力量,看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期待。

于你们而言,时间到底会不会重新化零为整,这是个考验。有研究说,长期使用智能手机形成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正在迅速侵蚀人们的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如果重新拿起纸质报刊、书籍,一开始你的阅读专注力不会超过5分钟,甚至对5分钟内阅读到的内容不知所云。

如果你此刻已成功地、专注地通读完了这版文字,恭喜你,今天完成了一场“人生小测验”,你的学习力还在,阅读专注力水平:“3000+”!

【东方红广场站】任先生:“共享阅读”就是书香金城、文明出行的最佳体现,现在正值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刺阶段,希望这样的好活动能越办越好。

【东方红广场站】82岁的魏老先生:真激动,我每天都看报纸,现在地铁站里也有免费报纸赠阅,大好事。

【五里铺站】李先生:手机和报纸都是阅读信息的窗口,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手机里有不少信息真假难辨,报纸刊发的信息更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五里铺站】与女儿一起乘坐地铁出门的王女士:以前大家看报纸的时间多、机会多,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挤压阅读时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兰州晚报》进地铁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星明杜志超赵文瑞袁文波李莉/文马军/图

兰州晚报与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合办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