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跳蚤 > 正文

继150万字《晋国通史》之后,又出版70万字《治国方略史鉴》|

他,今年77岁,寓居山西芮城一个不大不小的山村——东峪村。共产党员,中学退休教师,心存“报国修史”理念。30余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晋国史。先后完成《晋国史》《晋国人物评传》《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150万字的《晋国通史》,以及2018年年底出版的70万字《治国方略史鉴》等多部学术专著。

他,运城康杰中学高中毕业,因家庭问题而辍学,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一分钱经费,仅凭一己之力,完成科研团队如此浩繁的历史研究项目。光手写的多部钢笔书稿,累计超过一人高,近百斤的分量。黄卷青灯,著作等身。

他,徒步、骑车考察野外各种晋国历史遗址,咸菜干馍,风餐露宿。

他,被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博谦誉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评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他,是李尚师。

2014年,李尚师出版《晋国通史》填补了晋国史研究的空白,光明日报及山西晚报等多家省内外媒体进行报道。2015年以来,李尚师的事迹风靡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作文素材,为广大学子所知晓,并且在青年学生心中树立了榜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李尚师和其子李光达合著新作《治国方略史鉴》出版,创新性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历史治国思想主线,在三晋史学界和全国史学界再次引起高度关注。

丰收的季节里,李尚师带着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治国方略史鉴》,徒步40分钟至村边公路坐公交,再转乘大巴和高铁,一路颠簸、辗转四五个小时,来并参加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暨《治国方略史鉴》出版发行会”。

从小立下“报国修史”志向 30余年,黄卷青灯,修史300多万字

李尚师,1.73米,头发银白,满面红润,戴一副近视镜,身材挺拔,一身普通的深色衣着。自内而外散发出儒雅之气,这是他30多年被黄卷浸润的标记。老子说“大象无形”,最美的形象便是这般隐于内心,不见行迹。

1942年,李尚师出生于芮城县中条山脚下,这是一户家境虽然没落但还算殷实、且有一定文化传承的农家,这里是《诗经·大雅·绵》中的“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和《史记·周本纪》所载之商末虞芮二君让畔所在地的古之“闲原”。所以,李尚师的笔名、微信名都取之“闲原”。

当时,抗日战争艰苦卓绝,芮城是华北日寇进攻大西北门户潼关、灵宝的最前线,也是中国革命军的八百勇士悲壮跳黄河之地。李尚师依稀记得祖母讲述家乡遭受日寇烧杀抢掠的惨烈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次坎坷命运的李尚师,1987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时年,在老家岭底中学当老师的李尚师被山西师大“晋国史研究室”主任、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看中,邀请他一起编写《晋国史》。李尚师的曾祖父是清末秀才,祖父为村里私塾先生,自幼饱读《史记》《汉书》的他,从小便立下“报国修史”的志向。此时这个消息让他热血沸腾,漫漫修史路开启。

因为各种原因,李尚师没有上过大学,修史于他异常艰难。但是,从1987年至今,他默默无闻,孜孜以求,先后完成42万字的《晋国史》、33万字的《晋国人物评传》、45万字的《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150万字的《晋国通史》,以及新近出版的70万字《治国方略史鉴》等多部学术专著,还应邀编写了《山西通史》等内容。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很短暂。所以,大部分人想到的皆是“小”我,衣食无忧,身体康健,生活幸福,还有余钱,人生足矣。李尚师也是一介草民,偏要下这么大决心修史。“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是一棵小草。死了,被埋了,就是一抔黄土。所以活着就得做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事情。”

在贫瘠的摇篮里思考史上兴衰 探究之路困难重重

编撰《治国方略史鉴》是李尚师写其他几部书时,在脑子里碰撞出的火花。“一边修史一边思考,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富强了,百姓才能生活幸福。”历史朝代很多,有的国泰民安,有的战乱频仍,为什么?这是由于治国思想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李尚师顺着这条主线,开始了全面挖掘。但是,这段探究之路困难重重。

开始写书时,李尚师拿着不足百元的月工资,到2002年退休也就七八百元,要养活一家老小,再加上写书,总是入不敷出。他省吃俭用、种地种果树卖钱、四处借账,一步步搭起这个耗时耗资、总计几百万字的工程基础。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二儿子李光达要去太原上大学,没有学费和路费,正月十五开学,正月十三晚上,下着雪,北风呼呼地叫,我骑着自行车去表弟家借了八九百块钱。那时都是小路,小路又在田野里,刚浇过地,我连人带车跌进水坑,刺骨的冷,回到家时棉衣都冻成硬的了。那会儿,没人愿意借给我,因为我都借遍了,有时也不能按时还。家里非常穷,别人家的窗户是明亮亮的玻璃,我家是用塑料布糊的。我一年也不上集赶会,只是过年买白菜,冬天腌咸菜,才咬牙去一趟,连5元钱都是管别人借的。”李尚师落泪了,那段修史最为难堪的岁月,少有人懂他。可以说,《治国方略史鉴》的想法诞生在贫瘠的摇篮里。

倾其所有,风雨兼程,一心修史 书稿逐渐成形,母亲走时很欣慰

李尚师倾其所有,一心修史。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无数次考察晋国古地,徒步或者骑自行车,风餐露宿,除了咸菜干馍,身上背的车子上带的都是书籍、笔记和工具。路上生病或者遇到险情是常有的事情。他四处寻觅散落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无不囊括。

为得到最新的信息,李尚师自费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参会者所带的论文及著作,弥补了他有关文史知识的不足。正是这一次次的历史考察,一次次的思想火花碰撞,一部部浩繁的专著才问世,才有了《治国方略史鉴》的框架。

李尚师安心修史,源于背后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继母,一个是妻子。母亲负责家里家外的所有事务,妻子负责庄稼地里的活计。她们虽然是农家妇女,但知道李尚师所做的事情是有用的,自己再累再难,也不能拖后腿。母亲病重的时候,李尚师侍候左右,母亲问的最多的是书写到哪个朝代了,哪个国君了,哪个大臣了,哪个名人了,甚至哪个女人了。当听到李尚师正在构思《治国方略史鉴》时,母亲知道这比之前任何一部书都难写,“她看我发呆多了,就知道碰到难处哩!”母亲说不能“误了写书”,常不让他到床前探望。2006年,母亲去世前,看到《治国方略史鉴》雏形——《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一书正在编撰之中,“所以,我母亲走时非常欣慰,说给国家做事情,一定要做好。但是,我后悔没有多陪陪她。”李尚师失声痛哭,泪水挂满了脸颊,顺着一道道或浅或深的皱纹淌下来,他用一块方形的蓝格粗布手帕擦拭,那是母亲的遗物。

66岁,六六大顺,熬过最难阶段 笑对历史沧桑,厘清著述主线

2008年,《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出版,其中后半部分就“治国思想”做了框架论述,这是《治国方略史鉴》的最初版本。那年,李尚师66岁,民间讲“六六大顺”。“六六”,出自《左传》,“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此时,李尚师熬过了最难的修史阶段,家庭幸福、儿孙绕膝、经济改观,还完了所有的外债。

所有境况好转,李尚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厘清了历史上纯儒或纯法或儒法结合治国思想的几条脉络。他发现,战国时的魏文侯尊崇“重法尊儒”,让魏国成为当时的最强盛国家;到了秦始皇,实行纯法家思想治国,结果15年短命而终;汉宣帝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使汉代因此而强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实行“王道”治国,结果仅存15年。从东汉至清朝,李尚师分析出“儒家倡导德治、仁政、中庸,使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但由于讲究宗法等级制的“礼”,思想保守,缺乏竞争意识,以至到“迂腐”,所以社会发展缓慢;法家崇尚法治,主张改革,顺应时代,严刑峻法,滥用之,容易激化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凡是灵活运用“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治国的,国家就走向繁荣昌盛;凡是偏离了这条治国思想主线,就会导致或专权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是政治腐败、民心怨恨的结果。

为了修这部书,李尚师一度把家里的地让别人去种,自己则关门安心著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无论寒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挑灯夜战至十一二点。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修史工作千头万绪,严谨认真,枯燥无味,在常人看来,他的这份活计是十分辛苦的,李尚师却以苦为乐,融入其中。

良史与秽史对国家有影响 讲好山西故事,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治国方略史鉴》的大框架成熟后,李尚师编撰的得心应手。从开篇到唐代,他都用钢笔书写,二三十万字,密密麻麻,字迹工整隽永,还有多处修改,更有多页是剪贴、粘接、拼对。李尚师说,这不算什么,加上以前手写的多部钢笔书稿,累计超过一人高,有近百斤重。李博谦曾感叹“即使在光电办公的今天,在电脑上写文章,这百万字也是十分繁重的工作量,而尚师先生还是完全用钢笔在纸上写作,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为提高写作速度,2015年,73岁的李尚师开始学电脑,起初打字慢到几分钟搞不定一个。“遇问题不能慌,稳定压倒一切!”攻坚克难,是他最擅长的。天天练,一天从打一二百字到现在熟练、快捷,是最好的证明。偶尔碰到困难,一出家门就是校门,年轻老师说一遍就懂了。“电脑键盘好像钢琴琴键,打字和弹琴差不多,有一种美感,思维流畅,心情愉悦。”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读史、修史、论史,李尚师通过总结历史上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教训之后发现,纯儒家学说不能治国,纯法家学说亦不能治国,只有舜帝时期皋陶的“明刑弼教”、到春秋晋人卜子夏的“礼法兼容”、再到战国三晋荀子的“隆礼重法”(即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思想主线,才是历史上强盛朝代的正确思想。比如晋国称霸150余年,地域囊括晋、陕、冀、豫、鲁一带的广大地区,但其核心始终在山西。其治国思想非常先进,法家的形成,以及儒法的碰撞与融合都发生在晋国和后来的三晋,这也是“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论的主要发祥地。所以,讲好山西故事,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治国方略史鉴》的第一、二篇和最后三章由李尚师撰写并对全稿审阅、修改,其次子光达从小受到熏陶,酷爱文史,被父亲报国修史的精神感动,也参与到此书的编撰中,主要负责第三篇的历史朝代编写和对全书的打字、排版、校对。

2016年年末,《治国方略史鉴》初稿完成,后又做多次修补、校对,2017年年末完稿交出版社。2018年年末出版。李尚师说,“以史为鉴,一要明白良史与秽史对国家的影响,二要修史者既不畏权势,也不能浮躁。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原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相从智评价:“这是一部重大题材的政治历史著作……对当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又是一部颠覆性著作,有悖于一直以来政史学界以为中国几千年治国思想以儒家为宗的论述。”

坚持修史,再难,也搞出来了 我是党员,这是信仰,就为这个奋斗

皓首穷经,夜以继日。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李尚师走到现在?“爱国,这是家教传承。只有信念和使命感才能支撑人生跨越许多挫折,矢志不渝。”李尚师研究历史30多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命运多舛,个人命运更是和国家、民族紧紧维系。“把历史成败得失规律总结出来,奉献给祖国、民族。这是我的理想,就为这个而奋斗。”

李尚师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几十年,凭的是顽强的毅力,再困难,最后也把这些东西搞出来了。这是一种信仰,就是爱国爱党。使命感是啥?人活着,对国家、对人民要有所贡献。不能光想着自己,咱条件就是这,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我亲身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当前的发展成果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爱护我们国家取得的胜利果实。希望祖国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以史为鉴,以治为题,以方为主,概括曰《治国方略史鉴》。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说,李尚师父子著此书,找到了打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山西晚报记者 郭志英

记者手记

在绵延的中条山脚下,有一处恬静的农家小院,这是芮城东峪村一户极其普通的人家。深秋季节,除了鸡舍狗窝,一畦畦碧绿的菜地,几棵挂满果实的苹果树,与其他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小院的照壁、东房、南房、北房的对联都与铸鉴修史相关。主人李尚师修完每个阶段的史书,就镌刻一副青石联。他的拳拳修史报国志,在这个山村,人们习以为常,但在三晋大地和全国的史学界,却掀起一阵阵波澜。

大门照壁联:修晋国六百年经世霸业巨作,铸中华五千载治国方略史鉴。横批:躬耕堂。这是总结《晋国通史》《治国方略史鉴》两部专著;

东房联:卜荀思想振千古华夏,唐虞方略兴万方神州。横批:治国书轩。这是2018年出版《治国方略史鉴》后镌刻的;

南房联:写一国历史成败得失,评二百人物功过是非。横批:晋史书屋。这是2014年《晋国通史》出版后镌刻的;

北房联:记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历史,述古今中华一条治国思想主线。横批:闲原居。这是2008年出版《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后镌刻的。

他一边写书一边耕种,30多年,为着心中那个平凡朴素的梦想,坚持不懈。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教书先生的本色。一部部史书,一副副青石联,一个个里程碑。“这辈子就干了这么几件事”,李尚师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平静得像一池清水,很满足的样子。

修史之路漫漫,上下求索何其艰难。民间“史官”李尚师走得很艰难,但成功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矢志不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身正为范。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