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化 > 正文

传统文化非遗 [传统文化 多彩非遗]

喇叭吹起来,锣鼓敲起来,高跷踏起来!原本在园区各处游览的游客们听到声音,纷纷被吸引到舞台前,饶有兴致地观看起表演。10月4日至6日,“锦绣辽宁,多彩非遗”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沈阳市植物园(沈阳世博园)景区展示展演活动,在百合文旅创客工场外广场举行。游客们在游览景区的同时,看秧歌、听相声、吃美食、品佳酿……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喜庆观众看表演大呼“过瘾”

此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在简单的启动仪式之后,热情、欢腾又兼具风趣的海城高跷上场了,演员们身穿演出服,充分展现着高跷“扭、浪、逗”等表演技法,充满热情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叫好声。一位游客表示,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时曾看过高跷表演,距离现在已经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再看回忆满满,好像过年一样,太过瘾了!

据介绍,10月4日至6日,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等群体项目在室外广场轮流进行展演,每个队伍每场表演10至20分钟,烘托火爆热烈的假日气氛。

活动现场,东北二人转、辽西木偶等具有一定互动性的项目现场轮流展演,活跃气氛,聚集人气。马家烧卖、牛庄崔春清馅饼等辽菜传统烹饪技艺项目连展带销,展位前排起长队,供不应求。

传承人既是展演人员又是项目解说员,不参加表演时,传承人穿着各具项目特色的演出服装或民族服饰,在项目展板前进行解说,并与游客互动交流,赠送荷包、手绢等小礼品或签名、合影留念。

“来景区玩竟然意外欣赏了免费表演,了解传统文化项目和技艺,真是值得!”一位游客表示。

展示60个非遗项目大亮相

新宾满族剪纸传承人关长胜带着他的“玉米窝剪纸”,来到沈阳市植物园(沈阳世博园),向游客展示他的剪纸技艺。关长胜介绍,“玉米窝剪纸”就是用包玉米的皮做的剪纸,过去满族人用玉米窝、树叶等剪出各种造型,今年74岁的他从十几岁开始学习这项技艺,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示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溪松花石砚雕刻展区,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拿着吊坠、小摆件等物件把玩,欣赏手工雕刻的砚台。“松花石砚始创于清康熙年间,盛于雍正、乾隆两朝,清宫御砚存世不多,仅400方左右,国内所存的200余方,基本在北京故宫等国内的著名博物馆内,民间少有珍藏。本溪松花石砚雕刻制作,将清宫制作松花石砚的工艺重现于世。”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传承人冯月婷表示,近两年的“非遗热”,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此次活动,相关部门从省级以上名录项目中选调60个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通过传统技艺项目现场展示、体验互动,以引起旅游者对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浓厚兴趣,促进非遗技艺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

融合让非遗与景区全面融合

此次展示展演活动,也是辽宁文化和旅游的一次“牵手”,通过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把辽宁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景区,增加地域特色文化打造辽宁文化旅游品牌,探索非遗进景区常态化展示和生产性保护模式。

沈阳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景区的展示展演活动,能够丰富沈阳市植物园(沈阳世博园)的文化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进而提升沈阳市植物园(沈阳世博园)的文化品质。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思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传承创新的新动力,把辽宁非遗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同时打造沈阳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辽宁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推动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刘海搏/文

张文魁/摄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