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化 > 正文

[“保理”为何变“暴利” 严管下商业保理要“凉凉”] 什么是商业保理

来源:皂话金融 

我承认,标题有些惊悚,但是纵观整个行业来看确实如此。

2019年10月31日,银保监会发布《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其对商业保理业务进行监管。此前,无论是各地银保监会还是地方金融局,都对商业保理公司进行过摸底、排查。曾经在“类金融”红极一时的保理业务,现在面临着“大部分要清退”。

是什么原因导致“保理”变成了“暴利”行业?未来商业保理公司应该怎么活,保理业务应该怎么做?

一、起源金融机构,本质风险难控

首先先交代一下背景。

保理业务在我国最早是由银行来做的,并且,当时银行的“商业保理”业务规模确实做的很大,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那么为什么叫商业保理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保理业务的底层基础是“凭证”业务。大家都知道应收账款业务,应收账款业务就是基于凭证基础之上开展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必须先有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才能确定是否为应收账款。

所以,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始凭证来自于供应合同(上下游合同)、订货单或者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说的直接一点,但凡能够证明是你的应收款的,证明应该收回来钱的证据,都算作应收账款凭证。那么,在资产负债表里,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也就是说,拿人家欠你的钱进行“抵押借款”。

银行之前做的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保理业务)主要是针对机构客户,或者是具有上下游产业链的大型企业。一来,这些企业应收账款多,并且结款周期比较固定。二来,额度足够大。这样对借款机构来讲,保理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融资工具。但是,正是因为以凭证作为本源,保理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造假”。

伪造各种进销项单据,太简单了。有之前看到的“萝卜章”事件,还有直接写白条往里塞的,更有的伪造增值税发票(这个猛,掉脑袋的活儿)。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放大了整个保理业务的风险,还涉及到了风险穿透。

除了验证应收账款是否真实以外,还需要看欠你债的那个人风险大小。很多的保理业务之所以产生坏账,说到底就是因为应收账款到期无法收回。从财务角度来讲,一般的应收账款借款周期在一年之内,超过一年以上的就要开始计提准备金,一半年以上的,你就默认他要不回来了。

当金融机构不再大量做保理的时候,保理业务就从银行出来了,满大街的保理公司就开始发展。

二、野蛮时代的“保理”啥都干,啥都融

目前,保理公司的业务基本分为三大类:商业保理做供应链金融、对外做通道+担保,俨然变成了“助贷公司”、接受应收账款类的不良资产,成了催收公司。

那么根据《通知》中的要求,第二和第三类的保理公司基本上凉了,限定太多,并且设有一定的杠杆——10倍。

所以保理业务从金融机构出来后就变味了,变成了“贷款万金油”,啥都能干。毕竟,当时保理公司还没有完全被金融监管部门接管,属于商务部门。这也好理解,刚才提到了应收账款质押确实属于商业层面。但是,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就带有强烈的金融属性。

《通知》中对杠杆的限定,其实是重申。之前管的松,别说10倍杠杆了,50倍往上的都大有人在,反正没人管随便加。并且,保理公司在风控中,对于客户的风险审核基本上不穿透,有的连应收账款的真假都不做确权。只要你来借,我就给放,直接变成了小贷公司。

并且,保理公司的注册几乎没有门槛,这也是开篇我们提到的“类金融”:做金融业务,但是没有相应的金融牌照。没限制、没门槛,但凡大马路上能喘气的、想放贷的,都能注册保理公司。就连有些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范围上都增加了“保理业务”,为的就是更进一层的做放款业务。

没成本干金融,这种“廉价金融模式”今后将越来越难。

既然没成本,那么放款的资金从哪儿来呢?各种融资渠道!有的借助P2P,这个大家都熟悉吧,之前很多P2P发布过什么“融资租赁标的”、“保理标的”,底层资产是保理公司的保理业务。还有的借助地方金融交易所,这个就比较高端了,金交所一般带有“国资、国企”背景,借助金交所通道发型“保理收益权”业务。当年这类融资干的是风声水起,各类融资平台也乐意用保理做资产底包,认为安全。

目前来看,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还有的P2P更会玩,跟保理做反项融资,我给你提供我的坏账,你给我钱。说白了,就是让保理公司给他处理坏账。

现在随着银保监会对保理的监管,这一切都打了水漂。《通知》列出了商业保理令行禁止的行为:1.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通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地方各类交易场所、资产管理机构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融入资金;3.与其他商业保理企业拆借或变相拆借资金;4.发放贷款或受托发放贷款;5.专门从事或受托开展与商业保理无关的催收业务、讨债业务;6.基于不合法基础交易合同、寄售合同、权属不清的应收账款、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等开展保理融资业务;7.国家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对大部分的保理公司来讲,很受伤。融资渠道收紧,杠杆被限制,未来不挣钱了。

三、产业金融还有未来吗

从2017年开始,产业金融的概念开始被提及。所谓的产业金融,是产业+金融。有人说,你这不废话么!其实,是先有产业(实业)再衍生出来金融业。

从这个角度出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都属于产业金融的衍生品。租赁中有一种叫厂商系租赁,举个例子,直租或者回租发掘机的。保理就更直接了,很多大型的物流公司、运输公司、快递公司,都内部建立了相关的“商业保理公司”或者“商业保理部门”。以此来打通上下游的借款融资,或者用保理来满足生态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需求。

这叫“自金融”。

所以,在求生欲很强的保理行业中,演变出来了“供应链金融”。但是,供应链金融并不是谁都能做,结合《通知》中的细则来看,监管机构确实鼓励发展保理业务服务实体,但是也不是所有保理公司都能做供应链。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场景”、“生态”问题。

比如快递行业、物流行业,生态布局较为完整。不管是运输、物流、仓储,以及上游的采购,下游的销售都建立了庞大而又固定的生态场景。所以,在以上环节产生的应收款或者是采购,可以在自己的生态下,用保理进行内部消化。重点是:生态封闭,内部循环,保理业务对内,不对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未来限定杠杆的情况下,这种“自金融”完全依靠数量来填补利润,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量大,价格便宜”。

看似挺好的业务,保理虽然在严监管下,还是可以发展的,但是普通的商业保理公司如何嵌入到供应链金融的场景中?能够掌握多少供应链金融的资源?这依然是个未知数。从业务角度来讲,保理公司依然面临着大面积的被清退。

总结一下,对保理业务的监管,也是对“类金融”业务的监管。未来“廉价金融”模式不在存在,持牌经营依然是主基调。场景金融、生态金融也在未来会被认可,服务实体经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才是保理业务最好的出路。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