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艺术 > 正文

_推动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文玉宋旭

村镇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自设立以来,在改善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对基层村镇银行的调研,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功能定位不清、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场竞争力弱、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制约其健康发展及支农支小作用的发挥,亟待多措并举改善经营困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五大问题。

(一)偏离“支农支小”功能定位。

一是网点布局偏离。村镇银行基于经营目标和运营管理成本的考虑,分支网点基本设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主城区,农村区域网点铺设少,呈现出“冠名村镇、实际不在村镇”的特点,甚至个别出现跨区域经营问题。二是服务对象偏离。由于涉农贷款额度小、风险较高、放贷管理成本高,村镇银行更倾向于对贷款额度较大、信息对称、放贷成本较低的企业发放贷款,“垒大户”、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超比例授信等问题突出。

(二)公司治理效果弱化。

一是“三会一层”的制衡效果弱化。村镇银行高管人员大多是由主发起行任命,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监督职能逐渐弱化,股东大会议事规则不能有效执行,高管层经营管理受到干预。二是股东的逐利性导致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短期行为。投资者对润的追逐与村镇银行的普惠定位存在一定的矛盾,个别机构存在拨备提取不足的情况下仍开展违规分红的情况,造成村镇银行经营压力过大,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产品和服务方式单一。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社会认知度和信赖度不高,吸储难度大,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缺乏竞争力,其网银业务、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客户使用率低。二是盈利能力弱。存贷款利差为村镇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盈利空间持续缩小。三是金融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村镇银行依托发起行业务系统支持,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独立核心业务系统,金融科技对产品服务、经营效率及风险管控的支撑作用滞后。

(四)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不高。

在村镇银行面临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压力下,信用风险管控和处置能力存在薄弱之处。一是信贷管理手段落后。不少村镇银行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偿债能力等,大数据应用、定量分析及前瞻性风险识别能力比较薄弱,客户经理采取逐户管理方式,信贷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信贷管理手段落后也间接致使村镇银行对贷款资金实际流向、贷款主体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变化监测不到位。二是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效率低。村镇银行内部清收难度大,主要依赖司法处置,但司法处置存在时间长、成本高、处置难问题,制约了村镇银行不良贷款化解效率。

(五)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

一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受内控制度建设滞后、流程控制不足、责任追究不到位、合规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存在信贷“三查”制度、会计对账制度等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二是内控监督不力。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到位。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引领坚守普惠初心的功能定位。

一是回归本源,防止“去农化”趋势。村镇银行要牢固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不与大型商业银行争抢城镇的客户和份额,在普惠金融中深耕细作,强化对农村金融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补偿基金,对支农支小贷款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村镇银行,通过奖励考核、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向激励及政策引导。三是强化监管激励约束。对于支农支小监测指标达标情况良好的村镇银行,在监管评级中给予加分奖励,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予以倾斜。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完善支农支小服务导向的公司治理架构。优化董事会结构,充实具有“三农”和小微企业背景的董事,明晰“三会一层”支农支小发展战略的职责分工,提高支农支小完成目标在高管人员履职评价中的考核比重。二是完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运行机制。充分履行股东出资人职责,完善董事会决策机制,强化监事会在业务监督和防范风险上的核心作用,保障管理层权限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受到干预,充分发挥各功能委员会参事议事职能,最大限度激发村镇银行经营活力。三是积极引进本地优质企业投资入股。探索建立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股权结构,推动实现股权本地化、民营化、多元化。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的渠道,警惕“以股套贷”和“代持股权”的投资行为。

(三)创新特色产品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模式。坚持“小额分散、特色经营、错位竞争”的信贷方向,降低贷款集中度和户均贷款余额,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小微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的经营特征和融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信贷产品,创新抵质押融资模式,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存货与原材料动产质押等贷款品种,创新运用循环授信、随借随还、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方式,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可得性。三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强化客户拓展和品牌宣传,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业务的过度依赖,提升盈利空间。四是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特色网络支付、网络微贷等产品,探索采取直销银行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提高获客及风险甄别能力。

(四)强化信用风险管控,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进度。

一是丰富风控手段。以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手段代替传统人工判断,健全多维度、前瞻性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信贷风险识别能力。二是严格贷后管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和客户经理深入现场了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借款企业账户交易信息、资金真实流向、关联方交易等信息,对大额资金异常流动、异常经营情况及时预警,有效识别资金挪用等风险行为。三是拓宽清收渠道。按照一户一策制定清收方案,落实清收责任,加大清收力度。积极探索通过风险代理、协商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司法处置等方式,多管齐下化解不良贷款。

(五)严守合规底线,持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一是培育合规经营的理念。建立内控合规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员工内控制度、操作流程、职业道德、案件风险警示等内容的培训,培育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增强合规意识。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结合监管意见、发起行审计意见及市场环境变化因素,深入分析管理漏洞和操作隐患,及时梳理、完善内控制度。三是强化流程控制。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控制,通过业务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结合,加强对贷款审核、贷后监管、会计对账、人员轮岗等环节的系统控制,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四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合理设定内控合规指标的考核权重,严格追究违规责任,有效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强化审计责任追究,对整改不及时的行为予以惩戒,不断提升自我纠错能力和约束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州新区中心支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观点。)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