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艺术 > 正文

惠民服务到基层 文化大餐送上门|

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深圳市南山区、汕头市澄海区、河源市龙川县、汕尾市城区、潮州市湘桥区、揭阳市揭东区六地。期间,一场百姓宣讲、一场广场集中展演、一批惠民志愿服务、一次“种文化”培训、一次走访慰问、一批电影下乡、一次主题教育实践等“七个一”活动,将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大餐和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深圳市南山区文体中心广场,一顶顶红色帐篷汇聚成了一场志愿服务“集市”。

深圳市南山区

文明新风滋润科技创新强区

从文艺演出到志愿服务,从百姓宣讲到走访慰问,从电影展映到文化培训……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深圳市南山区。这个科技创新强区,文明新风拂面而来。

百姓宣讲浸润人心

“在社区里表演,觉得很亲切,大家也爱看,很有意义。”从南园社区的文艺展演舞台上下来,向南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柔瑾依然很兴奋。她和同学们带来的豫剧《花木兰》,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热情的欢呼声。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百姓宣讲浸润人心。在深圳高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听完讲座,粤海街道居民夏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帖:“刚刚听华大基因的科学家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深圳是免费的,惠民利民”,收获大量点赞。

这场讲座的主讲人是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杜玉涛。她在分享中说,我国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成本的下降,让基因科技惠及更多普通群众。“杜玉涛的宣讲,让人感动。”夏女士说,“我也要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人生的意义不是追名逐利,而是努力奋斗,成为中国梦的追梦人。”

打造特色志愿服务U站

深圳素有“志愿者之城”的美誉。在活动期间,南山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传播文明风尚。

12月10日,深圳市南山区文体中心广场,一顶顶红色帐篷汇聚成了一场志愿服务集市。一支名叫“沙河·尚”的专业化治水护河志愿服务队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支志愿者队伍守护被南山区居民称为“母亲河”的大沙河,参与志愿者达3500多人次。

南山区义工联秘书处负责人何琦卿说,志愿服务U站是南山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基层阵地,其中6个特色U站各有亮点,涉及治水护河、法律援助、协助旅客通关等方面。

近年来,南山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志愿者群体。“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为我的第二故乡深圳发挥余热。”现场获评“最美志愿者”的刘桂兴老人感慨地说。

在汕头市澄海区,志愿者为当地居民带来医疗惠民服务。

汕头市澄海区

新思想在田间地头广泛传播

“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表演,村里文化生活丰富了,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村民陈浩波看完演出,连连竖起大拇指。12月10日到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汕头市澄海区。文艺展演精彩纷呈,百姓宣讲鼓舞人心,志愿服务贴近群众需求,新思想在田间地头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在乡间土壤生根发芽。

文艺节目充满浓厚乡土味

11日晚,樟林古港灯光璀璨,吃完晚饭的村民们早已等候在舞台旁。内场座无虚席,外场的群众则在榕树下踮起脚尖观看,十分热闹。

展演开场就吸引了群众目光聚焦。独唱《潮汕姿娘》、少儿潮剧串烧等节目赢得群众称赞,认为节目充满浓厚的潮汕乡土味。

澄海有红头船故乡之称。澄海区东里中学带来的舞蹈《忆番》,讲述了先辈们乘着红头船过番谋生的故事。村民张先生说:“演员们腰间别着‘过番三宝’之一水布,十分接地气。舞蹈优美,让人大饱眼福。”

省文联选送节目舞蹈《瑶绣》,展示了一家三代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瑶绣的故事。来自江西的打工者王姐用手机将节目录制下来,再细细品味。“大饱眼福!”王姐说。

文化大餐让居民获益良多

琵琶、古筝、月琴……10日下午,在澄海市民广场,潮式乐器传统制作技艺正在现场展示。澄海的张长合乐器店后人正仔细地调试一把椰胡的琴弦,吸引不少群众围观。

在广场另一侧,省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南方歌舞团青年编导解欢正在为该区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培训。“今天既能学到舞蹈编导知识,又能欣赏木偶戏,观摩大师制作乐器,机会太好了,精美的文化大餐让居民获益良多。”澄海区音乐舞蹈曲艺协会会员张露说。

当天,一群穿着马甲的志愿者成为靓丽风景线。涵盖健康医疗、垃圾分类科普、乡土文化保育等内容的志愿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现场了解到最新的垃圾分类知识,学习了各种健康常识,收获满满。”东里镇东陇村村民许姐说。

在河源龙川县文化广场,志愿者为老人剪发。

河源市龙川县

文明风尚在千年古县蔚然成风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河源龙川,文艺汇演、惠民志愿服务和电影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为当地居民送上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大餐和惠民服务。

最美逆行者演绎初心的热度

在龙川县城、丰稔镇、通衢镇,接连3场百姓宣讲传递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红色革命遗址福建会馆前,河源消防员李琦讲述了年轻消防员以血肉之躯对抗洪水,用最短时间打通生命通道的故事;消防员由浩杞带来演讲《初心的热度》,他当兵4年,今年才第一次回家,母亲见到他手臂上被火烫伤的痕迹,心疼地掉下眼泪……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观众热泪盈眶。

“在别人撤退的时候,消防员却要克服恐惧,往前冲。”观众孙阿姨说:“群众幸福的生活,是这些英雄在背后默默守护。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志愿服务不断刷新文明高度

活动期间,还开展了多场惠民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健康义诊、免费剪发、食品安全科普、农技科普等,前来咨询、体验的群众络绎不绝。

“阿姨您稍坐一会,下一个就到您了。”义剪摊位前等候者较多,志愿者们不停地忙碌着。旁边的义诊摊位旁,居民们也排起长队,医生耐心为群众科普口腔卫生知识。

河源市龙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龙川全县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24个、实践站357个、实践分中心2个和实践点39个,全县已开展实践活动3850次,参与人数13.8万人次。

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新时代文明风尚在千年古县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不断刷新精神文明高度。

汕尾渔歌《咸茶歌》唱响汕尾城区百姓舞台。

汕尾市城区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初心故事

“牙砵擂茶响咧咧,正有客人到阮家……”伴随着优美轻快的渔歌旋律,汕尾渔家姑娘们捧出一碗碗香味四溢的咸茶,引来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汕尾城区,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来的温暖。

把故事讲到听众心坎上

“在惊涛骇浪的时代里,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在汕尾城区捷胜镇南门外村,百姓宣讲员曾晓容向村民们讲述了出生于汕尾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曾晓容说,近年来,汕尾全面整理红色家底,对全市红色史料进行“拉网式”普查,共审核1.3万多份基础性资料,形成资料5800多份,许多百姓宣讲的内容就是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来的。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初心故事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为了让红色故事更生动鲜活,曾晓容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根据受众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宣讲,让听众更易理解接受,把故事讲到他们的心坎上。”曾晓容说。

把文化大餐做出家乡味

10日晚,一场文艺展演在城区凤山妈祖广场拉开帷幕,一连串精彩节目让观众不时开启手机拍摄功能,定格精彩瞬间。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汕尾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便是其中一项。展演中,渔歌《咸茶歌》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咸茶歌》的表演者来自汕尾城区新港渔歌队,这支渔歌队成立于1958年,目前已有老中青少四代近百人。“渔歌来源于我们渔家儿女的生活,非常接地气,我们想把渔歌文化传承下去,唱给更多人听。”渔歌队队员苏姿蓬说。

去年以来,汕尾城区引导群众利用田间地头的小舞台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全区共开展各种形式文艺活动182场次,各艺术团体下基层表演281场次。

潮州湘桥区凤新街道陈桥村,志愿者们为村民现场写春联。

潮州市湘桥区

“种”下文化结出果 不离根便不会过时

“我不仅是‘种’文化,也从中收获了新的知识,这样的交流和学习是双向的。”12月10日下午,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员、文博馆员植凯鹏用馆藏的潮汕籍画家四幅作品启发大家思考。

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潮州市湘桥区。随着精品项目陆续下乡进村,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志愿者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有不脱离群众,艺术才不会过时,服务便不会过时。

在古城画“我生长的地方”

“王兰若先生的《潮州柑市》表现的是什么呢?”“方楚雄的《故乡水》是他的成名之作,为何在水井旁画了这么多小细节?”在“种文化”培训中,植凯鹏抛出的一个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潮州柑意味着红红火火……”“水井是小时候的冰箱……”听众席上的回应此起彼伏。这正是植凯鹏希望见到的场景。他认为,大家一起来建构这个课堂,是很好的分享交流平台。

“种”文化,要活起来,还要结出果。植凯鹏让课堂的参与者以“我生长的地方”为题现场创作一张小画,以此启发他们对家乡、祖国的情感共鸣。不到半小时,大家纷纷画出心目中的“我生长的地方”,广济桥、韩江、工夫茶等纷纷入画。

“很多东西是年轻人不知道的,我来了才知道历史上的潮州柑、潮州人家屋顶上的仙人掌。”“85后”吴玲是潮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她赞叹“种”文化的魅力,更感叹家乡文化的魅力。

文艺创新不离根不过时

“好!”10日晚,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村,在家门口欣赏了一场省、市、区、镇街四级联动的文艺展演,年过七旬的丁姨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当晚,潮州民间音乐团副团长丁泽楷带领30余人的锣鼓队给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潮州大锣鼓表演。“潮州大锣鼓的根在农村,我们在不离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搬回舞台展现给乡亲们。”丁泽楷说。

在陈桥村文化广场,义诊、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相继开展。新年临近,写春联服务特别受欢迎。几位年轻志愿者就着村里的八仙桌挥毫写了一对又一对,村民迅速围拢过来,请他们写春联。基层志愿服务贴近村民所需,很受欢迎。

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学生们演奏潮汕民乐。

揭阳市揭东区

欢乐送到村里 温暖送到家门

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揭阳揭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各种惠民服务与文化大餐。

为“广东好人”送慰问祝福

在揭阳市人民医院,志愿者们慰问了“广东好人”陈晓佳。去年5月,陈晓佳为救两名群众被歹徒砍了近10刀,身负重伤。“当时真的顾不上害怕,只想着尽快救伤者,早一分钟救助,他们生还的机会也能多一分。”陈晓佳说,“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能为病人服务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潭王村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志愿服务队为村民免费理发、写春联、简单体检,现场熙熙攘攘,气氛热烈。

陈浩玲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志愿者,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当时得知活动吸纳志愿者参与,而且是我的家乡揭阳,我马上就报名了。”陈浩玲说,“运用所学为乡亲们服务,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快乐。”

把歌声献给基层群众

在揭东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书法室,广东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麦时炜为群众讲授书法。书法爱好者王婉云参加培训后,感觉意犹未尽。“麦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他说做人如写书法,从书法中感悟人生哲理,很受用。”

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下,枫江静静流淌,在尖山村举行的文艺展演上,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成员、女高音歌唱家刘佳丽带来了原创歌曲《吉祥花灯唱起来》。

刘佳丽在揭阳出生成长,在广州工作生活,她说,“我很热爱舞台,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把歌声献给基层群众,这让我感觉非常幸福。”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张光岩 沈丛升 廖奕文 陈彧 杨可 余佩 蒋才虎 陈欣欣 南小渭 苏仕日 洪礼慧 达海军 唐楚生 林捷勇 鲁力 杨立轩

统筹:李强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