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娱乐 > 正文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发布 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杨月 杨维琼)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发布会暨中国文学批评7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做会议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致辞。

研讨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张江指出,70年来,中国文学批评从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从体系构建到自主创新,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不平凡发展历程。研究70年的文学批评史,要照亮当下、指引未来。

“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中心任务,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理论建设的努力一脉相承的。”他认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坚持实践性。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与批评结合。文学理论要指导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要在文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理论资源。但是,这绝不是照搬照抄、简单套用。我们必须在吸取多方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用新时代的新理论,阐释和指导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包括中国文艺批评实践。

文学批评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赵剑英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文化传播者,都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历史上出现的思潮、观念、理论放回历史语境中去,形成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批评史,才能为新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和繁荣助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力图重塑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今学术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需要对70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直言,小说批评史的写作难点在于一是要对小说批评史进行明确的判断;二是看材料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三是当代小说批评史还在沉淀中,很多优秀的作者还在进行活跃的创作;四是要收起个人喜恶,客观地描绘和勾勒出中国小说批评史70年的发展变化。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在发言中也谈到,写作《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的难点在对于历史的把握,要在写作中做到主次清楚。这本书2017年成稿后学科有了新的发展,在未来此书修订中可做进一步完善。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则认为,《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的写作过程,就是在梳理戏剧批评在70年戏剧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949年前影响中国戏剧的主要是传统和市场,1949年后,我们用一套外来的话语体系生硬阐释中国的艺术活动,分析起来似乎很完美,实际完全无法估计这套话语体系和我们的现状。

从网络文学到文艺政策,用文艺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呼唤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高度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着眼民族复兴奋斗目标和文艺工作的历史使命,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等四点希望。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有的呈现于豆瓣等社交平台,有的以文化阐释的形式浸润人心,同时都致力于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谈到,《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的特殊性在于研究对象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定义网络文学还存在争议,做一部优秀的批评史是一种挑战。网络文学的特点有两点,其一是作品的数量浩如烟海,国家公布中国有4.55亿文学网民在阅读,原创小说2442万部,三五百万字的作品比比皆是;其二是广大网友书写了海量的文学批评文章,这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王杰谈到其作品《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在国内首次发布的喜悦。文艺政策不仅关系到文艺的发展,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一直引领中国革命的发展,给我们学者留下很大的空间去研究。

张政文主持会议,并评价了丛书的三个特点。第一,重新书写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具有独特性;第二,书写的过程中,丛书作者们重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在观念史和档案史中找准了坐标,具有平衡性;第三,在构造知识史的过程中努力对文学批评的现场做一种文化阐释的回应,具有反思性。最后,张政文向参会学者们倡议: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应该继续,学者们应续写专著。

研讨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参与本次会议学术讨论的专家还有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董阳,《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宝亮,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斯炎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张跣等,专家们表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的推出,是学界的一件大事,并对丛书的学术开创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丛书作者在各自领域的深耕和成就,对丛书后续即将推出的分卷充满期待。

据了解,“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张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下的子课题,分为《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发展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当代中国散文批评史》《当代中国外国文论接受史》《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和《当代中国电影批评史》,共十卷。丛书写作于2015年启动,2017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2018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丛书结合三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成果,对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试图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体现当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繁荣发展中国文学研究助力。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