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杂志 > 正文

第七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开幕 6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_

原标题:第七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开幕 6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当天,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第七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也同时拉开帷幕。

金秋十月,为了传承弘扬人类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嘉宾相聚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非遗节的非遗国际论坛,交流互鉴积累共识聚集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外政府部门官员及相关人员、国内各省(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代表、四川省各市(州)非遗工作者、国内外非遗专家、国内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亚太中心培训人员等64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参加“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

论坛围绕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履约实践,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成都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愿景,开展国内外非遗研究前沿学术交流,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希玛珠莉·希玛珠莉·古榕,教科文部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路苏丹·图苏特苏米亚发表主旨演讲。

汤加中国友好协会执行理事:

成都对我来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

汤加皇室公主第一女儿、汤加中国友好协会执行理事夏洛特·卢佩帕乌·图伊塔·塔奥内说,在未来他们也希望汤加和成都之间能够增进文化互鉴,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进一步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她第一次来到成都时,感觉成都气候非常宜人,成都有非常热情的一群人民,成都对她来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这是她发自内心的,对成都最尊敬的一个赞扬,这是一个友好、繁荣的地方。“我们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级话题,也是所有文化共有的责任。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一直是从事非常具有荣誉的工作,中国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扬。”

与会嘉宾还谈到,成都鲜明特质的生产生活方式浸润出盖碗茶、成都美食、蜀锦蜀绣、成都曲艺等成都活态的非遗传承。造就出充满人文魅力的城市生活美学。未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能走进成都城市街巷,走向成都的美丽乡村,真正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非遗传承,去感受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的人文韵至。把对非遗传承,对成都发展的真知灼见留下来,把对成都美好印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国家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自《非遗法》颁布以来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

随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谈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公布4批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5批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国家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非遗法》颁布以来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各地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条例,把非遗保护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省市认定1577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和1643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们重视非遗各门类保护,逐步完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政策体系,制定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使传统工艺14个门类383个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制定曲艺传承发展计划,规划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计划,大力保护仪式和节庆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类和非遗实践等艺术门类保护政策措施,加强精准失策。

胡雁还提到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一组数据:“自2015年启动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701期,培训学员2.92万人次,加上延伸培训覆盖传承人群达到9.89万次,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修学习,计划五年内轮训一遍。开展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培训,加强基层非遗工作者能力建设。”他们重视非遗的合理利用,发挥在扶贫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具有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在全国支持的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有8个在贫困地区。确定了非遗+扶贫十个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政府、企业、高校、机构在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帮助当地民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主旨演讲

探讨活态遗产文化的平衡发展

在下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从构建中国的遗产体系出发,讲述了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他认为,做好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起这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把非遗保护推向深入再上台阶,既有利于学科教学,也有利于文旅融合。他在演讲中谈到,构筑遗产保护体系,一定要有利于文化压轴出场,让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今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好,讲文旅融合也好,包括我们非遗要在更大舞台、更大层面发挥作用,要和扶贫、教育等方方面面融合,要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在主旨演讲中提到,人类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指遗迹和收藏品,还包括生活方式,是指从祖先传承下来的东西,比如说口头上的表达方式,表演仪式或者是节庆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活态遗产,了解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以此来了解整个世界。而且我们也有了生命的延续感和认同感。

她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采取主动行动,以展示文化对社会包容、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力量。自201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带头推行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计划,并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旅组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增强地方经济发展,也采用创新的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交流互动。

她同时也在演讲中提醒:如果管理和控制不当,也可能会长期损害相关的社会资源。不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伤害,也会降低当地整体的发展潜力。她说,21世纪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些文化遗产如果不被合适的保护,那么它们将逐渐的消失。我们不仅仅是要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文化遗产。而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常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当所有的方面都各司其职,而且把各项工作都做好才能实现一个整体系统的平衡。

通过我们相互的理解和相互尊重来激发当地的潜力。我们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好,我们也必须要寻求到一种平衡关系,是什么平衡关系呢?那就是活态遗产文化,商业化一旦开发,商业可行性和过度商业化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我们在推广这个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最大的利益,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核心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就必须要不断教育和引导它的利益相关者。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意识上的普及和教育,而不能把遗产简单看成创收工具。

10月18日至19日,非遗活态传承与城市生活美学论坛将在锦江宾馆举行,探讨传统工艺促进乡村振兴、非遗动漫化的探索与应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自2007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一届又一届的遗产节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成果,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验交流,推动了理念的深化、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为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编辑 万维纲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