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杂志 > 正文

江南文化何以讲求“信义仁智礼”

作者:上海市社联主席、教授 王战

为了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推进协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其中,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共同精神家园,是重要的一环。当前,江南文化的研究一定要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去理解江南文化的品牌价值。

理解江南文化的品牌价值,先要对江南文化的品牌地位有所了解。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曾经出现过三个文化高地,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个高地”。

先秦文化是“第一个高地”,百家争鸣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行动。国家如何治理振兴?人类怎么更好地生活?见仁见智,百家争鸣。

汉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个高地”。秦朝统一以后,皇帝基本上都在中原建都,长安也好,洛阳也好,开封也好,转来转去,基本上都是皇权文化。从董仲舒开始讲“独尊儒术”,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与支持,国家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

宋代以后的江南文化是“第三个高地”。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之后迁都临安,政治中心转往南方。在此以前,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经济中心其实已经往南转移了,文化中心也逐渐南迁。

随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南宋以后的江南文化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的新高地。元明清皇都的北迁,使江南文化与王朝脱开,从而更具有服务农耕社会的特色;南孔致力于民间讲学,带动了江南书院兴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南宋以后中国80%的思想家、政治家出自江南。

长江、大运河、水网和海运“四水”经济造就“第三个高地”

历史上,江南文化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南宋以前,江南文化跟岭南文化、燕赵文化一样,都是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南宋以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续南移,江南文化继先秦文化、中原文化之后,成为“第三个文化高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上海的兴起,中国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大碰撞,让江南文化增添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特质。

如何认识江南文化的品牌价值?在我看来,千年江南经济成就了江南文化。江南经济繁荣源于“四水”航运,即长江、大运河、江南水网、海运。认识江南文化的品牌价值,需要了解“四水”航运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强调“四水”经济?因为传统时代的经济发展,水运最经济。水运条件下所构成的生产和商品贸易,必然是最发达的。江南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它独享了“四水”航运的经济性。江南的“四水”经济,提供了江南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比如江南水网,江南太湖地域原来是湿地,先民们开河挖渠,形成了运河水系,使太湖周边地区商品运输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经济性。苏州通大运河、终于太湖、连江南水网,使其繁荣程度在江南独树一帜。

又如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从杭州到北京,船运最快要跑两个星期,就构成了慢文化。这个慢文化,我把它界定为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它带来的文化,甚至促成了文言文转向白话文。因为一路上你得聊天,聊天的时候不能“之乎者也”这样文绉绉的,而必须侃故事。

四大名著就是老百姓这样侃出来的,讲神仙有《西游记》,讲帝王将相有《三国演义》,讲侠客强盗有《水浒传》,讲才子佳人有《红楼梦》。这都是在运河当中,喝了点小酒,在一起侃,侃了之后,有心人编成章回小说,文言文也就慢慢变成了白话文。

派生出不同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价值观

历史上的江南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基于江南经济的繁荣,派生出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如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运河文化等。

一是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先秦和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现代经济角度来看,可以说移民社会造就了市场经济。移民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做得好?我认为,移民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大运河开通后独富了江南。

二是宗教文化。

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也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睦邻的环境。大致说来,佛教解决了内心安顿的问题,道教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儒教则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安身立命了。

三是商业文化。

中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大运河发展起来以后,商业文化的兴起使这五个字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变成“信义仁智礼”。

从地域角度来说,北有晋商、南有徽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把“信”放在第一位,尤为讲究诚信。然后是义,做事要讲规矩、讲公道。仁,即强调互帮互助。智,即睿智的包容,也就是和而不同。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一定要有包容,这样才能长期打交道。最后是礼,即对前面层层递进的人际关系用礼仪加以规范。

由此可以看到,江南兴起的儒学和中原文化有区别。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伦理道德法则,原先的“仁义礼智信”变成了“信义仁智礼”。

今天,从社会学角度去观察,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交通并不便利,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会设在此地?除了浙江小商品生产发达之外,可以令人信服的一个解读是,江南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以及“信义仁智礼”的商业文化,使信奉不同宗教的各国商人可以在此和睦相处。

四是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就是市井文化。昆曲北上,京剧北上,建筑文化北上,明清小说的繁荣等,很多文化转向都与运河有关系。五是人生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第一是考状元、当官,第二是务农,第三是手工业,第四是做个小商贩。但自从有了大运河以后,商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在江南,人们的价值取向慢慢地变成了“士商工农”。这个价值观的改变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江南出了很多企业家,就是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经商办企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考大学依然是首选,如果考不上大学干什么呢?经商办企业。

皖南原是比较穷的地方,但整个江南的商业都是徽商带起来的。我觉得跟价值观有关系。这是江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很大的一个区别。

江南文化是根,海派文化是一个大的平台,红色文化是魂

还想重点谈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可以说起源于明末,“西学东渐”之时也把很多中国好的东西翻译到了西方。

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前期,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戏剧领域的《赵氏孤儿》、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还有经济领域的重农学派。

土山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起点,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而成的。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没有文化交流,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传入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上海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也是顺理成章的。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这纠正了我们对海派文化的一些误解。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派文化存在三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外国人传进来的文化叫海派文化。错,它的根是江南文化。上海这个“大码头”怎么起来的?主要是来自江南的特色。

第二个要纠正的错误是,海派文化不是上海一家的文化,不能将海派文化等同于上海文化。海派文化不仅仅是上海文化,实际上还可以看成江南文化演进的第三段或者说是江南文化3.0版。

第三个需要澄清的误解是,海派文化不是小资文化。很多人一讲海派文化,就提张爱玲、徐志摩。其实,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江南文化是南北文化碰撞所提炼出来的;海派文化则是江南文化和海外文化之间的碰撞所形成、提炼出来的,它适合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适合我们的审美观。

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国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建党初期,党中央设在上海,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在上海召开,上海拥有几百处革命遗址,因而红色文化成为上海的三大文化资源之一。

从这个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江南文化是根,海派文化是一个大的平台,红色文化是魂。

海派文化源于江南文化,特色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具有契约精神的商业文化。我们应当以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涵养“上海文化”品牌。认清楚这一点,对我们确立文化自信、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不仅要有理念和方案,还要抓突破口

历史上,长三角是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是丝、茶、瓷等陆上和海上丝路重要商品的原产地。21世纪的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会点。在打造文化品牌的时候,应该让江南文化惠及“一带一路”,弘扬“信义仁智礼”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民心相通的文化共识,进而打造共同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就传统而言,农耕社会建立了一个社会道德秩序、一个坐标系,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个纵坐标;还有一个横坐标,“仁义礼智信”,说的是社会关系。

今天,我们不能照单全收,这个纵坐标要去掉,因为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横坐标则要改进,怎么改进?从“仁义礼智信”到“信义仁智礼”,这不是玩文字游戏,恰恰是江南文化与时俱进的地方。今天,我们需要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涵。

第一个,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诚信;对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让信用成为一种价值认同。

第二个是义,这个义不是《水浒传》说的忠义、侠义。忠义、侠义严格来说是不分原则的,现在我们讲的义应该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

第三个是仁,这个仁不是孔子所讲的比较狭隘的仁,它超出了兄弟之道、夫妻之道、婆媳之道的范围,而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是社会关爱,是公民之爱。

第四个是智,它不只是智慧,而是博爱、包容,是我们当前非常需要的东西,是缓解社会矛盾乃至国家矛盾的重要原则。

最后,用礼义、礼节、礼貌来处理上述四个关系,就是一个礼字。

这些东西应该构成江南地区、长三角区域的共同文化价值观,甚至成为“一带一路”上我们能够推荐的一个共同文化价值观。

最后想提一点,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实施方案,要抓突破口。

关于突破口,就举一个例子。今年元旦,我到江苏徐霞客镇去转了一圈。徐霞客作为旅行家在世界上是很伟大的,出生在江苏、成名于上海、出游在浙江,游得最多的地方是安徽。这不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个文化表达吗?抓住这样一个人物,就把文化品牌刻画出来,很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说徐霞客成名于上海?徐霞客原名徐弘祖,他和明朝松江府大儒陈继儒是忘年交,一生曾五次去拜访过陈继儒。徐霞客母亲80岁那年,他去陈继儒那里求匾,陈继儒给他一个号“霞客”。由徐霞客的人生轨迹可以清晰看到,江南文化是相通的。

总的来看,在弘扬江南文化、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打造共同文化家园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整理人:王珍。本文刊发前,作者在讲稿基础上作了补充修改)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