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专栏 > 正文

时评:乡土文明“存根”该怎样保存_存根

近期,不少地方农村集中安置搬迁进入实施阶段,素有乡土文明“存根”之称的各种农村生活用品用具该怎么处置,成了面临的问题。

近日,乐都区下北山地区不少农村开始集中搬迁,即将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城区去居住,人们满怀喜悦,却也有几分和故土的难以割舍,特别是面对家里的一堆旧家具和生产生活用具,不知该如何处置,很多人选择将它们当柴烧掉,不少颇有远见的人为此心疼:农村的老房子将要被推平,这些老物件也将再也看不见了,就这么毁掉确实可惜。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一条主旨就是“要记得住乡愁”。千百年来,炊烟袅袅,土炕以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具,无不承载着乡愁。尤其是在青海东部地区,木刻的门楣、描红的柜子,甚至每一根椽子,都浸透了民俗文化,还有那些石磨盘、马厩、锄头、炕桌、犁铧等等,也都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收藏价值而言,这些老物件短期内并没有太大的升值空间,甚至没有任何收藏价值,但从文化传承和民俗、历史的价值角度来看,这些老物件又是丢不得的。这就好像我们在文物考古中发现的石器、陶器一样,在那个时代,它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千百年后却成了珍贵的文物,这也是因为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子,追溯到了历史发展的源头。假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或者即将淘汰的老物件全都毁坏殆尽,未来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该怎样来判断这段历史?

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河湟文化的发扬继承也已被放在一个高度,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也在抓紧建设中,保护好乡土文明“存根”,给即将消失的农村老物件找个栖身之地,显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