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租房 > 正文

【光明时评:带手机上学? “立即摔坏”】 光明网时评

作者:斯迁

带手机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发辫超过21厘米立即劝其剪短……近日,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学的学生行为规范引发热议。

规定出台后,学校与班主任、学生、家长在开学前签订了四方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只要发现学生携带手机进学校,一概销毁,概不退还”。

网友们热议纷纷,直言被学校这么狠的校规吓到了,有网友为校方的做法点赞,认为“治校从严,教学有方”;也有网友认为学校管理方式粗暴,侵犯财产权。

事实上,范亭中学的这一规定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和认同。该校的最新声明称:“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的规定是针对以往部分学生携带手机、沉湎手机,严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而制定,过去学校也曾采取过各种措施,但屡犯屡禁、屡禁屡犯,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此,家长和社会强烈要求学校采取强有力措施,遏制手机泛滥。

timg (3)

让人唏嘘的是,网友们关于该事件的舆论呈现出两极趋势,有人说:赞成的都是家长,反对的都是学生。

这样的事实屡见不鲜,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上学没收手机甚至砸手机的校规在各地均很常见。不仅在中国,2018年,法国有一项被称为“21世纪的法律”开始正式生效:全法国15岁以下儿童,将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于网络上的言论恐怕都心知肚明,也深知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属性,为何还是采取如此严苛的规定呢?

家长和学校想必都懂得一个常识,手机是学生的私有财产、学生有使用手机的需求,但家长和学校仍能在严格的校规上达成“为了孩子”的共识,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本质上,这不仅仅是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这反映了当今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家长和学校在校园教育中所表现出的科技之畏,他们害怕孩子被游戏工业所捕获、在社交软件和冗余信息中沉迷、精神世界被侵蚀。

于是,学生如何与手机和谐相处、生活不被手机牵制这一话题,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标签。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教育如何在科技的驱动下发展而不被科技驾驭。

学校和家长显然没有做好面对这一难题的准备,于是,严格的校规随之诞生。很难想象,学校和家长,不知道这一行为的观感不佳,不知道在网络上类似“砸手机”的行为引发了不少网民批评;不知道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只不过,在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情形下,这成了唯一的办法。

选择一个批判或支持的立场是容易的,但问题恐怕却是会长期存在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如何才能以更好的姿态接纳并诠释手机这种科技事物,如何才能让现代技术平稳地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现有情形看,让学生“分心”的手机,它所带来的冲击,让有些学校无所适从,找不到科学应对方法,于是只能诉诸简单粗暴的“摔手机”。

科技事物,已经随处可见了;妥善运用技术的认知思维、教育方法、行为模式,它们的养成恐怕仍然漫长。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