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地理 > 正文

开启全域旅游“加速度”发展模式|全域经济模式

花溪区城市新貌。

发达的交通路网。

提升改造后的天河潭景区。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脚步与奋斗历程,花溪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也历经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花溪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开启了花溪区波澜壮阔的“加速度”发展模式。

这些年来,随着花溪区通过全域旅游发力、持续对交通路网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品牌的打造,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山清水秀的生态景观、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正不断刷新着花溪的颜值与气质。

立足特色 打造近郊旅游“花溪模式”

一直以来,风景秀丽的花溪区以其绰约的风姿与诱人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从2011年9月西南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正式开放,到2016年花溪区成为我市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位列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区县级榜单第一名,再到今年9月上榜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路走来,花溪区在实现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景城一体、产城互动、文旅融合、休闲度假”的发展路径,通过持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丰富旅游休闲功能、壮大旅游休闲产业、提供旅游休闲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打造了近郊旅游休闲功能区的“花溪模式”。

2017年,花溪区青岩古镇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填补了我省文化类5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更带动了花溪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增长。2018年,花溪区旅游收入370.87亿元,同比增长38.3%;接待游客3739.61万人次,同比增长27.69%;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2%。今年上半年,花溪区旅游总收入达249.34亿元,同比增长34.5%;接待旅游总人数2365.49万人次,同比增长26.5%。

“青岩古镇的景区面积从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现在的4.8平方公里,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年都在攀升。我也沾了旅游业发展的光,日子越过越红火。”已在青岩古镇生活了70多年的刘国平不仅亲眼见证了古镇旅游发展的足迹,更是古镇旅游红利的受益者。

自2000年以来,青岩古镇经历了景区启动开发、设施升级发展、管理服务提升3个阶段后,原本破旧脏乱的古镇摇身变成了古朴与鲜活交相辉映的魅力景区。“特别是青岩古镇成为国家级5A景区以后,游客量明显比以前多得多,光是出租老屋,我每个月就有上万块钱的收入。”刘国平说。

近年来,与时俱进的花溪区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以青岩古镇为龙头景区,围绕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目标,加快了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的步伐,对青岩古镇周边景区实施了一系列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建设,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不仅如此,花溪区还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深入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茶叶、服务、养生、大数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休闲度假区、青岩国际特色旅游小城镇、天河潭喀斯特地貌休闲度假养生地、高坡国际山地运动基地、恒大童世界儿童主题乐园“五大旅游综合体”。

为更好发挥省会城市旅游核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当好我市乃至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目前,花溪区又围绕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按照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高质量发展思路,继续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凝心聚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新跨越。

全纬度发展 形成“内畅外联”交通体系

旅游要发展,交通需先行。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花溪区围绕全域旅游创建的要求,逐步完善了交通路网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助推旅游产业发展作用。

随着花冠路、田园路、孟溪路、花石路、天河潭大道、青黔高沿线、贵阳南环高速、花安高速、甲秀南路等道路的建成,打破了花溪到贵阳仅有一条花溪大道的格局,形成了道路串联景区、纵横有序的交通路网,助推了花溪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花溪区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对外路网为依托,使游客可通过公交、旅游专线、机场专线、自驾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进入花溪各景区景点,进一步加强外部链接交通运输方式,同时建立与游客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旅客集散中心,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换乘或转运。

为进一步落实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花溪区在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运输线路及类型的同时,投资约52亿元,打出了一系列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组合拳”,区域内新增高速公路出口4个,新建高速公路17公里,新建青惠路、金马大道等跨地区联络线46.1公里,新建市政道路21.3公里。尤其是环城高速花溪互通立交工程的建设,将甲秀南路与环城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花溪主城区与环城高速西南环线的距离由原来的10公里缩短到2公里,实现了与沪昆高速等外部公路的高效对接。

目前,花溪区的公路网已经形成了以国道、高等级公路、省道、市政干道为主骨架,以黔陶——青岩——马铃——燕楼——花溪、花溪——石板——久安——麦坪、花溪——孟关——黔陶——高坡等公路为环线的网络体系,并借力脱贫攻坚,优化全域交通“毛细血管”。

为了让交通体系全纬度发展,花溪区还运用大数据手段建成“客安邦”智慧客运安全运营平台,对车辆进行实时智能管控。为保证“畅、洁、绿、优”的交通环境,开展了“绿色交通”工程,对城区20公里范围内农村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对所有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出租车、教练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车辆。

如今的花溪,不仅城区道路越来越好,一条条通村公路也修到了行政村和村民组。截至目前,花溪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814.065公里,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目前,花溪区围绕省、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把现代城市坐落在公园里,特色小镇镶嵌在环线上,富美乡村安放在景区里”的布局,大力推进128.2公里贵阳旅游公路环线花溪段的建设。该环线建成后,将串联起青岩古镇、天河潭、花溪恒大儿童世界等景区景点,辐射带动孟关乡、青岩镇、高坡乡、黔陶等乡镇沿线18个景区、10个特色小镇、15个田园综合体、21个富美乡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加富足。

呵护青山绿水 城乡面貌展新姿

“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是陈毅元帅1959年来花溪时发出的感叹。

这些年来,花溪区作为贵阳市的“花园”和“名片”, 始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高站位、高标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拓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生活新格局。

花溪区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了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和“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护计划,确保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治理土壤环境,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花溪区还结合深化农业产业革命,做好“绿色”文章,通过特色农业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48.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在实施“蓝天”守护计划中,花溪区以全面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加强了建筑施工、道路保洁、渣土运输、砂石来料加工等扬尘整治,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和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全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持续改善。2018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的90.7%提高到97.7%。

在实施“碧水”保护计划中,制定了《花溪区碧水保护行动方案》《花溪区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和第三方治理与第三方监管,先后完成了阿哈水库、花溪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生态搬迁,建成了金竹片区污水跨流域排放工程和6个人工湿地,实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统改造、养牛大沟、塘边寨等水体的综合治理等工程,并建成投入运行了青岩、石板、孟关污水处理厂和3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保持在100%。

在实施“净土”保护计划中,花溪区成立了土壤详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污染地块环境信息系统,根据排查核实,结合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和土壤污染现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针对重金属、化工、冶炼等主要行业和重点工业场地,历史遗留污灌区和矿山的土壤污染问题,制定了《花溪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花溪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各部门沟通、协作。

与此同时,花溪区还依托“三年千院”“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推动“百山千园”项目建设,从2015年至2018年新建各类公园89个,不仅对部分区域“脏乱差”进行了有效整治,还对破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及时修缮,为裸露的山坡披绿添彩,让大美花溪更加宜居。

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如今的花溪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便利、生态宜居。花溪这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园城市正以它崭新的姿态,按照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耕生态经济沃土,迈向新的征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创造着更加辉煌的明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詹燕/文 花溪区委宣传部/图

(《开启全域旅游“加速度”发展模式》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