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地理 > 正文

_南京·文学之都 |徐则臣:南京要有目光和襟怀,为全国乃至全世界...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江苏籍著名作家徐则臣:

南京要有目光和襟怀,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学提供温床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得知南京申都成功,徐则臣难掩激动之情:“真的吗?已经申都成功了吗?”

徐则臣坦言对南京的喜爱:“我是连云港人,在南京读的本科,至今对这座城市怀有深深的眷恋。这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底蕴,它既有高拔、雍容、阳刚、醇厚的一面,又有阴柔细腻的审美风格,还有一种平民的烟火气。南京人的生活放松自在,他们关注当下自己的生活,又高屋建瓴、胸怀天下,比起其他的古都城市,这里更有生命感,和在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之间辗转腾挪的分寸感,这是一座处处十分恰切、‘到位’的城市。”

在徐则臣看来,南京这座城市意蕴的丰厚性,决定了这里能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生长空间:“在这里,作为作家、艺术家的你能同时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感和非常新鲜的当下感,你既能够和老祖宗的文化传统接上头,又能吸收当下最鲜活最前卫的潮流和观念,既能领风气之先,又不会武断和冒进,不会出现那种特别不靠谱的文学艺术。所以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上,这座城市一直连绵不绝,可持续发展的劲头非常强劲。”

南京有山有水,依山靠水,有长江也有紫金山,还有葳蕤古朴的法国梧桐,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徐则臣,客观上也构筑了作家写作的外部环境。对他来说,漫步在南京城中,就是漫步在历史与当下相交织的时光隧道中,这对一位作家思考的维度、他的时空感都有着微妙的影响。

南京的文学传统和青蓝相续的文学传承哺育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学生长力。“南京有很多作家对我影响都很大,历史上的文学名家自然不用说,仅就当代文学史来看,高晓声、苏童、叶兆言、毕飞宇,这一长串南京作家对我的个人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则臣说。他回忆起自己在南京读书时,时不时还会在课堂、操场上和这些前辈作家相遇,面对面交流。

“所以你看,在南京,文学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方面,你在大街上、在校园里面经常能够遇到作家和艺术家,你会觉得文学艺术离你很近,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又反过来促进更多文学艺术的生成,一些文学爱好者、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才能一茬茬地跟上来,不断地从前辈那里接过接力棒。”

近些年来,徐则臣也去了其他国家的文学之都,如德国海德堡、英国爱丁堡、美国爱荷华,他发现,有底蕴、有内涵、开放包容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爱丁堡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国非常重要的文学生产地;海德堡是德国的文学之城、哲学之城,海德堡大学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美国爱荷华州虽然位置偏僻,但每年由爱荷华大学主办的国际写作计划已经成为全球文坛盛事。

“记得我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那一次,共有32个国家的38位作家相聚在一起讨论文学话题,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可以说,该写作计划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文学的重要发动机。所以,文学之都的‘标配’正在于,无论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维度来看,它都能够持续不断地给本地、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作家和艺术家的生长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徐则臣说。

如今,南京成为了文学之都大家庭中的“新星”。对这座文学新都的未来,徐则臣作何展望?

“南京要继续开放,包容,让南京作家持续不断的走出去,也让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艺术家源源不断地来到南京,使南京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文学符号,也是实实在在的文学艺术温床。”徐则臣说,“马上,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即将举办,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为南京的文学事业引进源头活水,但另一个方面,一个城市的文学的创造力,不仅仅在于这个城市能够创造出来源于自身的文学力量,它还要有能力为其他地方,为这个国家,甚至为这个世界上一切在文学和艺术上有才华的有能力的作家、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平台。相信南京有更长远的目光、更坦荡的襟怀、更雄厚的实力,把这两者给结合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出品

版权所有 拒绝转载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