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布 > 正文

邵燕君 人们的欲望模式赋予文学以形状_邵燕君

原创: 采写_简洁 书都 4月16日 | 邵燕君 |

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以“学术粉”自命的学院派“破壁人”。著有《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等。

“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邵燕君,说这是自她进入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一直不断被问以及自问的问题。2011年,邵燕君在北京大学开设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课程,成为一名研究网络文学的“学院派”研究者。

她研究网络文学的起源,要追溯到 2010年。邵燕君感到原先研究的以文学期刊为代表的“文学圈”,由于种种原因成了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大量的读者和业余作者流失。她认为这样的土壤不再能够产生“当代文学”。

“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文学,让我跳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如果说有什么希望,就是我相信文学不会死。如果它已经不在我熟悉的地方了,那一定在什么我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生长。”邵燕君在自述中如是说。

直觉将她引向了网络文学。2010年前后,经十几年发展,当时的网络文学已有接近2亿的读者,以及号称百万的作者。与期刊文学实力相比,“作者百倍之,读者千倍之”的网络文学吸引了邵燕君,她停办了当时已成品牌的“北大评刊”论坛,转向网络文学研究这场学术冒险。

网络文学就是当代文学。邵燕君如今已经能肯定地这样下结论。在她看来,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不是“严肃文学”,也不是“传统文学”,因为网络文学是在用“网络”这种媒介来命名一种文学样式,如果一定要与它对应,那应该称之为“传统纸质文学”。这种对名称的较真,暗含着这位学者的拒绝:拒绝来自某些传统文学的等级观念,拒绝人们对网络文学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拒绝对通俗流行文化的鄙视。

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鄙视链无法忽视。邵燕君认为,如今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展现的“和解”姿态,只是因为后者的体量太大了:4亿用户,1000万以上的作者,影视圈改编IP和资本,逼迫着主流文学圈不得不正视网络文学的存在。网络文学什么时候能不被鄙视?“很简单,当这种新媒介成为主流媒介,它就会成为主流文学。”

当然,抬高网络文学并不是她本意,邵燕君在做研究时一直提醒自己要避免抬高自己的研究对象。想要从文学潮流的兴衰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情感结构,是她研究的初心之一。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这二十年,也正好是中国社会重大转型期,人们的欲望模式赋予了文学形状,网络文学的流行正是这二十年来国民心态史的文学表征。

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从网络文学中可以读出的,有社会转型,有人心所向,也有文学的朝气和未来。

Q: 书都 A:邵燕君

二十年来国民心态史的文学表征

Q:您开始研究网络文学的原因是对当时“传统文学圈”成为自说自话的小圈子感到焦虑。就您所知,传统文学圈中的这种焦虑普遍吗?

A:焦虑还是蛮普遍的,比如最近年底有很多书单,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人会谈到说,这些都是在我们小圈子内部评选的,很难对大众产生什么影响。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应该问问一直还在传统学界的人,至少我现在不能完全代表他们。

Q:您想从文学潮流的兴衰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情感结构,那网络文学的流行代表着人们怎样的情感结构?

A:它很复杂。网络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当时兴起的网络文学,具体来说是读者向的。

我们在研究中会称它为“粉丝向”,它不是以作者为中心,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人群有一些共同的焦虑,这个焦虑可能投射成他的欲望模型,如果有人能够用一种文学模型,使这种欲望得到比较好的宣泄或表达,那么可能就会创造出一种类型,像穿越、重生,其实都是在抚慰着某个社群里人的心理欲望,比如重生投射的欲望是,如果人生重来一遍,有什么遗憾要弥补。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这二十年,也正好是社会重大转型期,也是经济的高速成长期,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的变迁,这些层出不穷的网文类型,其实都是用文学的不同设定、技术模式和条件,对准了人最重要的那些欲望模式,把人们的欲望模式赋予了文学的形状,形成某种文学的类型。所以网络文学类型史甚至可以说是这二十年来国民心态史的文学表征。

Q:关于您为什么要开始网络文学研究,您的儿子提供了一个答案,说您没什么野心,纯粹是不想跟儿子产生代沟、不想和世界脱节才进入网文研究领域的。

您承认这一点吗?

A:可以这么说,我研究文学的动力一直来自我周围的人作为朴素的读者的情感欲求。我先生、婆婆、妹妹、妹夫,包括儿子,他们作为普通读者、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动力一直是我研究的动力。一方面来讲我是希望和儿子没有代沟,但另一方面,确实是我周围人身上那种文化爱好和展现的新媒介文化的力量在吸引我。如果这件事本身不吸引我,那我也没办法开始研究。

Q:2018年6月您主编的《破壁书》出版,这本神奇的网络文化辞典让人大开眼界,旨在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除了学术上的价值之外,有没有了解有哪些人在读它呢?

A:不了解网络文化的人可能对这书很感兴趣——我不知道是不是更感兴趣。我前两天在北大做一个讲座,那些校友年龄比我更大一点,我每次这样的讲座基本上反响都很强烈,他们几乎听不懂这里的词,但是很感兴趣。对于了解的人,比如说你可能都看过这些词,但是你未必知道每一个词的渊源和更确切更丰富的含义。你们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些词是正常的,可能日常都用这些词说话,结果你会发现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或者说他不在你的圈里的人,基本上听不懂。这个隔膜我估计会越来越深的。

纸质文学早晚也会进入网络

Q: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网络文学的起点是1998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现在像蔡智恒那样的第一批网络作家,会不会反而不太适应现在的网络文学环境了?

A: 因为早期上网的人都是比较精英的人士,大学生比较多,有那么一段时间其实是一个从纸质媒介到网络空间的过渡期。《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指标来讲,它确实都符合网络文学的指标,比如它是在网上写的、在网上传播的、写的是一个网恋的故事,各个方面都很标准,但是这本书的文化气质是纸质书的气质,它的故事、人物是特别适合纸质出版的。后来诞生的比较有网络文学气质的作品是奇幻这样的类型,其实真正有网络文学气质的作品没有那么容易出版,也很难那么快流行。

Q:那纸质出版对现在的网络文学而言是否还有意义?

A:纸质出版最初是网络文学唯一能够获利以及换取经济资本的来源,不仅是大陆,最初依赖的还有台湾市场。后来这些市场全都断了,逼得网络文学必须得找到网上付费的这样一个模式。那现在纸质书确实不是他们盈利的主要方式。出版纸质书更像是作者的一种“成就”。比如现在猫腻的小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像金庸那样对作品进行再修改,出一个相对的精品。毕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带有某种标志。现在反而是传统文学出版不好赚钱,有经济压力,出版社反过来想去网络文学那找书源。

Q:这种传统出版去找网络文学资源出版的情况,转化率怎么样呢?

A:有些作家网上有很多粉丝,觉得很赚钱,但实际上出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多。利益比较厚的其实是唐家三少,但唐家三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为他的纸质书读者写,倒不那么“网文”了。这个具体还是得去问出版社,就我听说的像猫腻《择天记》卖了四万套。

Q:四万很多了。

A:对,还不错了,但和他们的其他收入比,这个的收入不是很重要,对他们来讲主要是名誉和荣誉上的考虑。

Q:您有一个论断经常被引述:中国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输出的典范。这种文化输出,具体输出了什么?

A:国外读者主要感兴趣的还是我们的仙侠文化,或者亚洲的、东方的新奇。我觉得这种输出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初级的,基本上吸引的还是小圈子里的人,关键是由于文化的隔阂,翻译出去的还都是相对来讲比较浅白的作品,我们网络文学中历史比较厚重的、比较复杂的作品还翻译不出去。

Q:您觉得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之间,现在还存在鄙视链吗?您有预想过网络文学什么时候可以不被鄙视吗?

A:我觉得那种排斥、隔膜、鄙视还是存在的。新媒介文学什么时候能成为主流文学?很简单,当这种新媒介成为主流媒介,它就会成为主流文学。就是说纸质文学早晚也会进入网络。

Q:纸质文学进入网络会以怎样的方式?

A:原来的纸质文学时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纸最便宜,所以用纸来承载信息。而现在传送信息的媒介中,纸不是最便宜的,而是屏幕最便宜了,就应该首先用最便宜的媒介来传递通常的信息。所以在网络时代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字配用纸?你想让什么样的文字留在纸上?再比如一部网络小说,百万人点击、十万人收藏,最后有几千人特别喜欢,愿意买纸质版。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居无定所,买了一套纸质书放在宿舍,搬家时要带着走,那他会选择什么样的一本书才值得被“纸质化”。

Q:您这里说的“值得”并不是在文学价值上的,而是读者内心感受认可的?

A:对。网络时代的“粉丝向”就是读者喜欢,他觉得好,他真的愿意收藏,愿意保有一个可以印在纸上的、可以摸着它的实物,这个内容才会变成纸。现在的纸质文学有很多根本不配用纸。当然,纸的媒介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在纸质文明时代形成的这样一种精英文学传统,怎么流传、怎么进入网络空间。比如编辑优选制度,怎么把作者中心制度下的独立构思、精心打磨的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个机制筛选、转移到网络空间。

Q:这种制度是有别于现在网络文学以读者为中心的制度的?

A:首先我觉得网络产生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制度特别好,用户生产内容的形式,焕发了人们非常强大的写作和参与动力,这才有了网络文学的旺盛。但是我觉得网络本身还有一个好处,它是多元的、分层的。我们希望还能有一个不是以草根大众为主的、相对精英的空间。比如我愿意交会费,信任某些在文学上更有鉴赏力的编辑,他们对全世界的文学发展有更深的洞察力,替我去筛选,甚至对我进行某种引导。读者愿意进入这个体系,希望能够阅读一些更精品,或超出了目前阅读口味、但可能更符合自己长远需求的作品。如果能够产生这样的空间,能聚集一批更高端的作者和读者,我认为是真正的纸质精英文学向网络的移民。这是一种乌托邦,它能不能成功不知道,原来做过的基本上都失败了。

Q:说起精英和草根的话题,您曾说过您最讨厌一种人,明明网络小说真的陪伴过他、感动过他,翻过脸却说这是垃圾,而也许他觉得可以说出口的“经典”,在他的生命中根本没留下什么痕迹。能和我们谈谈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价值吗?

A:确实有的人是出于精英的惯性心理,有的时候其实是不够坦然,对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的鄙视往往来自某些文学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可能并不是从直面自己的趣味和感受出发的。我不是说要过于抬高我现在正在研究的网络文学,这是在研究的时候要避免的。但是确实首先要诚实地直面自己的文化趣味。如果说一个作品确实给了你快感,甚至让你感动、让你温暖,你就应该正视它。凡是我曾经喜欢过的、陪伴过我的,给过我愉快和温暖的作品,我都会认真对待,我都会感激和尊重。《破壁书》

主编: 邵燕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8年6月

定价: 88.00元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

作者: 邵燕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定价: 45.00元

原文摘自《书都》2019年1月 总第22期

《书都》2019年3月 总第23期现已上市,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书都”微信公号即可购买!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