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布 > 正文

【处理复杂现实,现有的文学范式已不够】 现实

眉豆

小说《应物兄》的主人公应物兄具有真诚和狡黠两重性格。李洱说,我不认为作家自己写自己,当然首先是自己写自己。

李洱当然是真诚的,但,当他微笑起来,眼镜片儿后面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时候,也许会有一丝“狡黠”一闪而过。这种狡黠也可以称为眼镜后面的智慧在闪烁。有人说他既真诚又狡黠,既严肃又八卦,既得体又放松。

《应物兄》近85万字,讲美国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要回国弘扬儒学,惊动了国内政界、学界、商界各色人等,大家都在期待着儒学大师的回归。在筹备过程中,儒学研究院也从一门文化事业,最终演变成国内外企业经济问题和政绩工程。

李洱认为,在处理复杂的现实时,已有的文学范式不够用了。新的现实对作家提出新的要求。作家应该借鉴古今,寻找新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说,《应物兄》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带有某种先锋性。

《应物兄》在表达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张力十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认为,《应物兄》经史子集般郑重其事的叙述方式,荒腔走板、调侃戏谑的语调,旁逸斜出的各种细节,把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勾连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戏剧化效果。

李洱把叙事与论述、事情与认知融汇在了一起。叙事时他会不断停顿下来,插入很多知识讲述、思想分析、学术探讨,就像日常说话一样,没有谁是专门叙事,也没有人是专门议论或抒情的。他的语体是混杂的——说一些事情,发一些感慨,同时夹杂着一些抒情,显得自然、驳杂、丰富。李洱说,读他的作品,无所谓前后顺序,从中任意抽取一个章节,都可以阅读。

但很多人为这种小说写法感到惊异。《应物兄》自问世那天起就引起很大轰动,引发很多争论。针对《应物兄》评论趋向两极化。有人说这是升级版的《围城》,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

李洱回应说,我是欢迎争论的。有了不同的声音,才能打开作品空间。欢迎不同的阐释,但是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本、断章取义,尤其不能把我以前的作品里面的一些字、词、句挑出来放到一篇文章里,让读者感觉是这篇小说里的。

李洱在写《应物兄》的十三年时间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大喜大悲。他的家从郑州搬到北京,他在北京被车撞差点丧命,他的母亲病重去世,他的儿子出生。这本书是在顶着内外的压力完成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坚持每天晚上9点半开始,写到12点半,用坏了3部电脑。

他把自己放进小说的每一个人物里,体会人物的难处,从不刻意地批判什么。在《应物兄》里,可以看到他对知识分子、商人等各类人的批判、嘲讽与质疑,也能看到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同情与悲悯。他愿意对文字负责、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负责,愿意对他们所遇到的每个困难、他们心灵里的每个褶皱负责。

对于获奖,李洱平静如常。有人说《应物兄》是冲着茅奖去的,他说如果为了获奖不会写这么多年,否则早就拿出来了。他说,对一个认真的作家来说,在写作过程中不会考虑奖项的问题。写作过程跟奖项无关,完成之后才跟奖项有关,因为奖项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作品也是一种社会性资源

“获奖不会改变我的生活,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但获奖可能会有更多读者。”李洱愿意参加读者交流会,但排斥开研讨会。他诙谐地说,一个人听好话只有三个时候:一个是刚出生过满月的时候,一个是死后的追悼会,再一个就是研讨会。第一个你记不住,第二个你听不了,只有这个研讨会能好好听听。

李洱准备这辈子写三部长篇小说,现在写了一部关于历史的《花腔》,一部关于现实的《应物兄》。他说,如果上天眷顾,10年后我可能会拿出第三部小说。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