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布 > 正文

深圳口述史|庄玉君: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绽放_口述史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最青春最奋斗的年华。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设计氛围良好,近年来更是发展快速,与国际对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深圳对创新的包容和接纳,让我有了圆梦的机会。

原标题 庄玉君: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绽放

深圳晚报2019年9月17日讯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度过了最青春最奋斗的年华。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设计氛围良好,近年来更是发展快速,与国际对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更重要的是深圳对创新的包容和接纳,让我有了圆梦的机会。

▲2004年,庄玉君和他设计的文博会会徽“七彩文”。

庄玉君

1957年出生于广东海丰。中国设计大师、著名书画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曾长期从事设计行业,作品包括“深圳市徽”“深圳文博会会徽” “深圳市委党校标志”等国内外1000多家标徽,获国内外奖项60余项。近年来,专注于对中国水墨的研究与探索,将绘画、书法、设计三个领域的创作理念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其水墨书画艺术创作曾连续两年受邀参加美国洛杉矶艺博会“中国国家展”。2015年,“中国风·庄玉君深圳32年回望展”暨庄玉君艺术馆(深圳馆)开幕,这是深圳市有关部门首次为深圳艺术家举办的个人展览。

口述时间

2019年7月24日下午

口述地点

庄玉君艺术馆

▲1994年,《庄玉君标徽设计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庄玉君在现场给观众签名。

从小学开始,我跟着专业的美术老师,接受了整整8年速写、素描、色彩、创作等系统的美术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

师从美院高材生 与绘画结缘

我自幼便喜欢艺术。刚上小学时,我时常在课本中涂鸦,由此激发了对绘画的兴趣,之后学校的板报、漫画创作中常常有我的身影,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不打腹稿、下笔成画的习惯。

当时海丰县文化馆经常举办美术展览,每年暑假县文化馆会选拔一批业余爱好者进行美术培训,培训班的教师都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当时我幸运地被县文化馆选上参加美术培训班。于是从小学开始,我跟着专业的美术教师,接受了整整8年速写、素描、色彩、创作等系统的美术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艺术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

高中毕业后,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我没有继续深造,而是到了家乡当地的一家公司做宣传工作。那时县文化馆依旧经常办展,我也时常帮文化馆做些义务工作。

1984年,我跟随海丰县文化馆的一位老师调来深圳,在深圳市雕塑装饰公司从事室内装修和雕塑工作。

来深闯荡

偶然接触标徽设计

当时的深圳正处于蓬勃建设时期,只有东湖到上海宾馆的那一段路是公路,其他大多是泥土路。我们当时的公司坐落于现在的燕南路上,我每天上班要经过一道火车闸口。虽然那时的生活比较艰苦,但深圳拥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可以让从全国各地过来的年轻人放手去干,而我也是在深圳一步步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当时深圳市雕塑装饰公司的生意很红火,但于我而言,却并不开心,因为很难发挥自己的创意。比如接到一个室内设计的项目,做出设计图后,常常要根据客户的各种要求而改动自己的设计,这让当时的我很是苦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标徽设计征稿启事,忽然萌生了想要尝试一下的强烈愿望。几天冥思苦想后,我寄出了自己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标徽设计方案,不想竟一“矢”中的,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平面标徽设计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此后,我的兴趣渐渐地转向了平面标徽设计,便开始钻研标徽设计。

1986年,我为“第八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设计了纪念章;1988年,为“广交会”深圳馆设计了馆徽,这些经历让我慢慢积累了标徽设计的经验,也在心中萌发了转行的想法。

▲2015,在“2015洛杉矶艺术博览会”的中国国家展现场,庄玉君与观展者交流。

一个标徽就是企业、团体的灵魂,要能够体现其名称、精神、口号乃至实力,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是方寸文章,意象万千。

转行标徽设计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标徽就是企业、团体的灵魂,要能够体现其名称、精神、口号乃至实力,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是方寸文章,意象万千,对我而言非常有挑战性。

1990年,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权衡,当时在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已小有名气的我,做了一个令同行和朋友们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室内装饰设计,改行标徽设计。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众对标徽的认知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1991年,我为一家以中国传统文化、华夏艺术为主的企业设计标徽,依托“华夏”之名,我构思了一个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标徽,然而当时市场上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流行用英文字母作标徽元素,企业的负责人也想效仿流行,还请人设计了英文版标徽。

最后还是采用了我的设计,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去开拓这块在我国尚属冷门,也鲜少有艺术家问津的领域。当时改革开放的深圳正在高速发展之中,我相信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促进标徽艺术的发展,反之标徽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会为繁荣的经济添彩。

幸运的是,标徽在我国自古有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创新的前提是传承,为了能真正进入标徽设计领域,我一头扎进了中国文化这片浩瀚的海洋。从原始图腾到近现代标徽设计,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汲取养分,也开始领悟这门广博而深奥的艺术。

潜心积累 设计深圳市徽

1993年,深圳市征集市徽。众所周知,“大鹏”“拓荒牛”“簕杜鹃”是深圳特有的精神元素,但如何组合成了难题。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了10个标徽。在那一个月里,我几乎天天伏案到深夜,有时半夜三更突如其来的一个灵感,便让我乐得忘乎所以。标徽定了型,仍要不断比较几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修改,一个标徽的背后往往是几百个废弃的草稿。

最后,我以簕杜鹃花打底,将其两侧花瓣设计成大鹏展翅状,花瓣与花托神似牛首,三根花蕊立于中间,意为“三人为众”,寓意为深圳做出贡献的每一个深圳市民,开放式的花瓣则表示改革开放的深圳,这个标徽最终在2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金奖,我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感悟,作品便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也是一个时代的映照和体现,折射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我将遵循自己的艺术道路自然地去走,同时继续尝试更多的可能。(记者 周婉军 实习生 梁炜婧)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