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发布 > 正文

影响2.25亿人的国家战略发布,长三角规划意味着什么

原标题:影响2.25亿人的国家战略发布,长三角规划意味着什么

长三角无疑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群和目前拥有最多都市圈的区域。

文 | 王鹏

12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继大湾区之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拥有了详细的蓝图。

《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量化的协同发展目标和要求。而从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角度理解,《纲要》一定程度上也为我们指出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的一些未来趋势。

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主要产业和空间组织形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大步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的发布,正是在实践层面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以此带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合。可以预见,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而长三角无疑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群和目前拥有最多都市圈的区域。

《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4个省份,并明确长三角中心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等9个城市、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总共27个城市。此外,在长三角区域内共划分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城市边界的打破无疑将会催生产生新的产业与空间组织形式。人们不再只聚集于特大城市中,而将随产业向其他中等规模城市,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县城和乡镇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各种新型基础设施支持下,会承接越来越多的重要职能分工,成为新的增长点。

《纲要》提到要“加强城市间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正是在区域层面引导产业要素重新布局的举措,其中“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被着重提及,未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将着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苏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制造业从中心到边缘的简单梯度转移不同,在相对均衡发展的长三角地区,这种产业转移与布局已经呈现出一些水平分工的趋势。即大城市未来主要承担区域创新职能,而制造业和农业在信息化加持之后,也不再是单纯的“低端产业”,而将具备更多柔性化、定制化的特点,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服务业特征,从而使中心城市以外的区域腹地实现了更高级的产业形态。

户籍政策放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全面连接

产业的均衡化发展会引发人口流动的平衡,由此户籍政策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未来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这意味着未来长三角交通建设将有较大的提升,连接都市圈内的市域铁路会加大建设。《纲要》提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圈内路、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构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

机场方面,《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

这意味着未来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而由此带来的人口流动必然催生除上海之外,其他城市的户籍门槛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见,在航空、高铁、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户籍政策放松的推动下,长三角各都市圈内部和彼此之间,将会形成更加扁平和绵密的网络,有效各种要素的均衡布局和互联互通,形成新的网络化城镇体系结构。

区域协同要求智能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除了基于交通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实体连接以外,功能和产业的协同也要求城市之间建立更强的虚拟连接。5G、低功耗广域网、智能道路、智能基础设施等建设对于支持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高效协作至关重要。

《纲要》指出,要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其中重点提到要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等,并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这是我国在国家级区域规划中首次提出5G网络覆盖率这一指标。

《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等”,从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几个方面,覆盖了数字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建设的技术要点,也对长三角建设数字化城市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这些技术要求之上,我们还需要对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基础设施、公共和商业服务以及产业的有更深层思考。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技术,其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场景会是下个十年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目前的各种“智慧城市”应用大都还停留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早期阶段。除了扶持技术本身的研发和提升,各行各业基于自身痛点,以数据为核心的市场化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城市群层面的大规模建设与协作,也对标准统一、数据互通、应用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除了上文所涉及的领域以外,《纲要》的内容还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以长三角为例,为我们展现了“功能复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开放包容的未来城市”全貌和实现路径。本文仅从区域发展和智慧城市角度做出一点解读。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将会率先为我们呈现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未来城市与区域的很多特征,尤其是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连接,带来产业与生活空间的全新特征,和城市运营的全新方式。

□王鹏(教授级高工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 个人公众号:wepon智慧城市与城市智慧)

编辑:徐姬敏  校对:柳宝庆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