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房产 > 正文

【魏舒歌博士在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作学术讲座】 近代史

 

2019年8月27日下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研究中心讲师魏舒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作了题为《与日争辉:租界区英文报纸与中国的国际宣传(1928—1941)》的学术报告。此次读书会由近代史研究所魏兵兵助理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向芬副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李珊助理研究员作为与谈人出席。

 

魏舒歌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民国时期的国际宣传、中日战争、国民党老兵问题、台湾地区民间运动等。她的英文专著News under Fire: China’s Propaganda against Japan in the English-Language Press, 1928—1941于2017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文版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

 

 

魏舒歌博士的报告围绕着自己关于民国时期租界区英文报纸及中国的国际宣传的研究展开。她说自己试图从两条脉络去把握这一问题,一是民国时期英文报刊中舆论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关注报刊的报道及言论,也注重所涉事件本身的历史史实和各方舆论生成的语境。二是新闻生产机制的变化,包括中外有关电报出海水线的谈判、新闻通讯社的创办,领事裁判权存在的前提下在华英文报纸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民国时期中外新闻网络中信息与人员的流动。

 

魏博士认为,研究者们在利用和解读租界区英文报纸时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租界区报纸的舆论紧跟母国的对华政策,二是租界区英文报纸背后是中国与列强的利益之争,往往口径一致地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上。事实上,租界区报纸更多的是租界利益的代表,是租界外国侨民群体的发声渠道,在很多问题上不仅未必与母国保持一致,甚至可能与母国的外交政策“唱反调”。再者,租界区英文报纸往往是美英日等国在华激烈竞争的舆论阵地,许多报纸的背景都相当复杂,身份难以界定,往往还会出现相互攻讦的局面。她以《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及《远东评论》(The Far Eastern Review)两份为例,从创办人、注册地、资金来源、广告投放者及其主事者言论的变化等方面,说明租界区英文报纸呈现出的跨国身份(transnational identity)和多国竞争(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的特点。

 

她接着指出,租界区英文报纸的复杂性反而为中国政府利用这一舆论环境进行国际宣传创造了条件。她认为,介入租界区英文报纸的中国因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国民党运用各种方法控制或渗透的英文报刊;二是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知识分子所创办的英文报刊。她特别指出,从济南惨案开始,面对不断加剧的中日矛盾,这两种类型的报刊中反对日本舆论宣传、宣扬中国民族主义的声音日渐高涨。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争取欧美国家的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愈加重视国际宣传,并有意识地整合与利用租界区英文报纸资源,而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长期任职于各大在华英文报纸的董显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她看来,董显光试图运用西方新闻传统进行国际宣传的尝试,受到国民党复杂的派系势力的渗透与牵制。这种尴尬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信息秩序即自上而下的信息控制与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之间的纷争。

 

魏舒歌博士的报告结束后,三位与谈人就上海“孤岛”时期英文报纸的境遇、中外条约体系下国民政府对租界区报刊的管控、国共两党对外宣传策略的异同、民国时期租界区报纸多区域、多语言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